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文件>按公文文种分类>民政办发
索引号: 116206210139328191/2023-022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民勤县人民政府 组配分类: 民政办发
文件编号: 民政办发〔2023〕28号 发文日期: 2023-04-06
成文日期: 2023-04-06 有效性: 有效
民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民勤县“十四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 民勤县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3-04-10 15:41 浏览次数:

民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民勤县“十四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的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

《民勤县“十四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民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6日

 

 

 

 

民勤县十四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据《武威市“十四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武政办发〔2022〕15号)、《民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民政发〔2021〕35号),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临凉州区,西南与金昌市连接,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个大沙漠包围。县境内道路通畅、交通便捷,S307线民红一级公路与S235线民勤至红崾岘公路横贯东西,G569线、北线高速纵贯南北,X101、X177等县乡公路与通村公路相互连接,共同构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商贸流通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十三五”以来,我们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主题,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积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发展外向型经济,持续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商贸流通业对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扩大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成绩

近年来,我县市场体系建设本着培育市场,发展经济,方便群众,谋求发展的方针,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工作力度,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市场的积极性,使我县市场体系建设得到不断发展。

市场流通规模持续扩大。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6年的15.89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1.73亿元,年均增长5.8%“十三五”期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4%。流通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产品市场体系初具规模。紧紧围绕3+1”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成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6个(民勤县红满坡发展有限公司辣椒交易市场、东坝镇人果分拣包装中心、民勤蜜瓜收成交易中心、收成镇珍宝村蜜瓜交易中心、民勤县西渠农贸市场、民勤县昌宁活畜交易市场),农贸(便民)市场8个,专业市场3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

冷链物流作用日益显现。持续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全县冷藏保鲜总库容达29.4万方,仓储能力达10.43万吨,为特色农产品错峰上市提供了保障。冷链物流设施作用明显,已经成为融合内外贸、促进生产扩大消费的重要基础。

消费品市场体系日趋健全。城乡消费品市场不断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引进海鑫商场、客多多、嘉乐美、凯尔亮等购物中心和超市,苏武沙羊美食街特色餐饮街区、商业步行街建设初见成效,消费品市场业态逐步健全。

电商经济蓬勃发展。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和省级电商扶贫项目,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个,乡镇服务站18个、村级服务点248个,实现贫困镇村电子商务服务功能全覆盖,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县开设网店1186家,培育电商企业200多家,举办电子商务培训班48班(次),培训人员5144人(次),网上销售特色农产品360多种、累计销售38.84亿元,电子商务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

通道物流业多点突破。德邦、安能、天地华宇、远成、中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落户民勤,中通、圆通、韵达等9家快递公司在民设立网点,建成县城物流配送中心、18个镇级配送网点、248个村级服务点,快递业务延伸至镇、村,初步构建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实现北仙高速民勤西渠镇至凉州区建成通车,民勤通用机场项目开工建设,全县交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实现物流通道的畅通。

市场监管服务不断优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有效落实,产权保护、公平竞争不断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开展。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加大,消费者保护机制深入人心,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土地、资本、数据、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要素自主有序流通,市场活力进一步显现。

二、发展基础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体系建设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发生新的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方面,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受到非经济因素严重冲击,新冠肺炎疫情对市场流通和扩大内需的影响广泛深远。我县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薄弱、现代化程度较低,在全市、全省、全国的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然明显,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商贸流通业内生动力不足,仍然存在总量少、体量小的问题,企业集聚能力有限、规模小,企业内生动力不足且处于产业链低端,全产业链发展的主导能力弱,“低小散”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二是市场体系层次偏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应用不广,市场运行基本处于“场地出租、货源自寻”的传统模式,新模式、新业态应用不多,冷链物流标准化水平低,农村流通体系不够完善,生鲜农产品错峰销售能力弱、远距离外销成本较高。三是商业模式创新仍然滞后,新业态新模式赋能市场运行不够,商业模式发展形式单一;产业链和供应链结合不够,产业间融合不够,内外贸融合不够等等,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为我县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我县市场体系建设提供强大动力。随着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我国巨大的投资消费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为民勤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投资消费规模,带动农产品外销提供难得机遇,将有力推动市场体系建设提速增效。流通基础设施提升为我县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将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大力推动“两新一重”建设,我县的交通、信息、物流、环保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特别是围绕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设的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和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设施的顺利推进,将使我县的外联通道更加便利、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将不断提升完善。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我县市场体系建设注入新活力。在“共享经济”“宅经济”“夜经济”等新零售、新服务加快发展的趋势下,我县特色优势农产品将更好地对接新消费需求,适应消费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以强大的互联网和现代物流体系为支撑,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在线营销、“直播带货”、全程跟踪监督等网络销售模式快速兴起,将为市场体系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在全球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国内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省、市、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县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将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集聚扩量、开放融合的关键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三新一高”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市场体系建设,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为引领,以补齐短板、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全面落实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监管服务水平、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等各项任务,加快构建广覆盖、多维度、特色化、融合型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线上线下、城乡市场、区域市场、内外贸的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区、“零碳”产业先行区、沙漠生态旅游黄金区、乡村建设样板区,为加快建设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民勤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消费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的优势,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商贸物流业健康发展。同时,要发挥政府在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标准推广、服务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的保障作用,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

创新发展、提升质量。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市场体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转变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更好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促进循环畅通,以高标准市场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集约节约、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加强商贸领域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流通,积极打造高效、清洁、低碳,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流通体系。

开放合作、互惠共赢。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高水平拓展对内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坚持鼓励民间投资和扩大招商引资并举,充分利用县内、县外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培育要素资源集聚洼地,推动形成互惠共赢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市场体系重点基础设施和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流通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畅通高效的流通体系。消费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7%以上,到2025年超过26亿元,流通成本进一步下降,效率明显提高;电子商务网上零售额达到10亿元左右;实体商业加速转型,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服务消费、绿色消费占比扩大。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型商品交易市场2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达到2个以上、改造提升城乡农贸市场5个以上;商贸冷链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冷库容量达到12万吨;流通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推进。市场秩序更加规范,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城乡居民消费更安全、更方便、更实惠。

四、发展定位

培育河西走廊消费增长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以来,民勤经济总量在全市占比逐步增大,农业增加值稳步增长。生态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量的扩大、质的跨越,规上企业达到39户。紧扣农业优先型和工业主导型发展方向,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全县经济赶超进位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加快建设经济强县蓄积了强大动能。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城市消费与乡村消费协调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以质量品牌为重点,发展绿色、健康、安全消费,改善消费环境;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把我县打造成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点,积极培育河西走廊消费节点城市。

建设西部通道经济重要枢纽民勤县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便利,北仙高速与连霍高速接通,G569G570、S370连通武威、金昌、阿拉善盟。对外与高速公路网多向衔接,对内与农村公路顺畅连接的干线公路网络逐步完善。通过产业互补、优势共赢,鼓励流通业引入新业态与新模式创新,支持流通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促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实现交通、物流、商贸、产业的融合发展,民勤通达周边省市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打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十三五”以来,民勤县建成“民勤蜜瓜”“民勤茴香”“民勤蜜瓜”等一批农特产品生产基地,蜜瓜、羊肉、茴香、人参果等标志产品畅销全国,是全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蔬菜产业大县”,享有“中国蜜瓜之乡”“中国茴香之乡”“中国人参果之乡”“中国肉羊之乡”“中华苏武沙羊美食之乡”美誉,并逐步形成了以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绿色食品种植为主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体系。民勤腾盛公司供港蔬菜基地、民勤县收成镇珍宝蜜瓜基地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通过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强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努力打造联动西北、服务全国的优质绿色农产品集散地,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三章 促进消费扩容升级

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数字赋能为手段,把扩大消费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积极改善供给质量,挖掘消费潜力,促进社会消费提质扩容。

一、提升传统市场消费

挖掘城乡消费潜力,促进商品消费,畅通汽车、家电等大件商品消费链条。拓展服务消费,提振餐饮消费,促进家政服务提质扩容。

扩大农村消费。结合乡村资源禀赋,深入发掘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以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品质家具、服饰精品、母婴产品、电子信息、出口转内销、进口优品、地方名特优新绿色健康产品为重点,开展不同主题的系列促销活动。组织商品服务优、信誉口碑好、活跃用户多、吸聚效应强的商贸流通企业,采取政策引导、资金补贴、企业让利、优化环境、营造氛围、造势宣传等措施,持续开展消费促进活动。

提升县城(城镇)消费。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发展社区生活服务消费,打造“5分钟便利店+15分钟超市”生活服务圈。引导知名品牌连锁便利店进入社区,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重点培育本地连锁便利店发展。大力提振文旅消费,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做强特色家政消费。鼓励发展中小特色家政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面发展,注意差异化发展,提供有特色的专业精致服务。

促进商品消费。支持成品油销售企业保障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成品油消费。深化汽车流通领域改革,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开展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规范二手车交易和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市场,提升汽车销售店的经营服务水平,发展汽车后市场。促进家电家具家装等消费。

促进夜间消费。推进建设夜间经济带(点),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场所,积极赋能影视、演出、讲坛等多形式文体消费业态内容,积极发展夜间经济。鼓励县城、重兴、西渠等重点镇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开设深夜营业专区,适当延长营业时间;鼓励有条件的便利店、药店24小时营业,提高居民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互动、城乡联动的促消费长效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带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常态化举办“消费促进月”活动,开展商贸企业联合让利促销行动。有序组织购物节、美食节等多元促消费活动,扩大“民清源”等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升民勤农特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专栏1 提升传统消费行动

1.支持开展消费促进。实施中央和省市县消费促进项目,通过发放消费券、奖补重点企业等形式,激励商贸流通企业开展汽车、家电、家具、日用品、餐饮等行业消费促进活动,持续创造消费热点,推进消费增长。

2.加快生活服务业发展。实施省级服务业转型升级项目,完善社区服务网点,鼓励发展集婴幼儿看护、养老、家政服务、洗衣、家电维修、美容美发、快递服务等于一体的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开展融合创新,整合服务资源、扩大服务规模、增加服务网点、建立服务网络。全面推广民勤县居家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

3.推动餐饮业特色化发展。实施民勤县美食品牌提升工程,通过采风拍摄、印制画册、举办美食大赛等形式,讲好民勤县美食故事,打响民勤县美食品牌。着力发展大众化餐饮,引导餐饮企业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化生产、连锁化经营的生产模式,鼓励高端餐饮提供平价特色产品。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餐饮街区和餐饮中心、小餐饮示范店,加快推动餐馆经营模式向餐饮企业经营模式转变。

4.发展城市特色夜经济。积极开发商业夜游、主题公园夜游、演艺夜游、娱乐夜游、灯会、运动夜游、特种摄影等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与学习性强的夜间经济业态,延伸消费链条,增加消费时长,挖掘消费潜力。

5.提质特色农产品供给。推动民勤蜜瓜、民勤羊肉、人参果、民勤茴香等品牌转型升级,争创国家和省级驰名商标,进一步提升“民清源”区域公共品牌,广泛采用线上线下方式,扩大“民清源”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竞争力。持续擦亮“中国蜜瓜之乡”“中国茴香之乡”“中国人参果之乡”“中国肉羊之乡”“中华苏武沙羊美食之乡”美誉,新培育甘味知名品牌2个以上,促进农产品卖上好价钱。

二、培育新型消费

培育电子商务动能。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数据应用机制,鼓励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向实体零售企业有条件地开放数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经营决策和社会化协作水平,实现线上线下共赢发展。鼓励电商平台企业与超市、便利店、社区商业中心、商务楼宇和小区物业等合作,不断创新销售模式,提供集约化配送。引导电商企业以数据为依托,精准匹配网络消费新需求,大力发展个性化订制、柔性化生产,推广定点收寄、定点投递、预约送餐等方式,打造“小而美”网络品牌。积极借助商品交易电商平台,推出直播带货、“云购物”等更多智能化、品质化、绿色化产品;培育新增服务交易电商平台,加快推广生活服务一体化消费,形成电商促进消费升级的长效机制。

支持实体商业数字转型。引导百货商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传统零售企业依托原有实体网点、供应商、客户等商业资源,广泛应用电子商务,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零售业线上信息交互、在线交易、精准营销等功能,提升线下真实体验、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功能,发展体验式、定制化营销模式,拓展智能化、网络化的全渠道布局。鼓励大型实体零售企业利用品牌、采购分销和运营管理优势,与线上优势企业通过战略合作、交叉持股、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市场资源,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市场主体。鼓励有条件的实体企业研发线上产品,拓展线上销售,采用“社区团购+集中配送”“无接触配送”“餐饮+零售”等新发展模式进行经营。鼓励零售企业强化场景体验感与服务体验感,辅助导入餐饮、娱乐、服务等部分相关性的体验功能业态,提高体验业态比重。

鼓励绿色消费。推动传统消费向绿色环保升级,创建“绿色商场”“绿色超市”“绿色农贸”,开展果蔬菜皮无害化处理、净菜上市工作,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实行购物塑料袋有偿提供。发挥绿色供应链、绿色循环消费和资源循环利用示范作用,推进绿色发展。扩大节能家电家具等绿色产品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稳步提升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专栏2 培育新型消费行动

1.促进消费新业态。借助蜜瓜全网发售仪式”、“自行车长征赛影响较大的活动、赛事,构建“文化+”体育+”新消费业态,促进文化、体育与餐饮、旅游等深度融合。支持旅游、餐饮、医疗健康等企业积极开拓线上业务,开展信息消费高端产品认证和服务规范。

2.加快打造智慧商街。结合街区特色打造一街一主题,实施道路景观和业态提升改造,通过增设智能管理系统、创新经营模式、吸引和培育网红品牌等措施,打造夜经济新地标和网红卡地。

3.构建绿色回收体系。围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回收,完善城市社区和镇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积极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至少建设1个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转运)项目。

三、提升发展消费载体

完善县域商业体系。以渠道下沉为主线,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示范市场,建设“商文旅”融合发展的乡镇商贸中心,提升公益性农产品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基本实现县域有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县域消费升级。

优化便民服务体系。围绕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优化网点布局,补齐设施短板,丰富商业业态,壮大商业主体,引导规范经营,构建功能齐备、优质便利的社区生活服务供给体系。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鼓励“一店多能”。引导农贸市场和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融合发展,改善购物和服务环境。积极支持农贸市场向超市化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经营、多元化业态、智慧化运营、线上线下结合发展。新建改造一批便利店、餐饮店、维修点等便民商业设施,完善城市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创建。

推进智慧商业发展。加快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商用步伐。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鼓励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支持企业顺应新兴消费主体需求,开展服务设施人性化、智能化改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无线网络、自助服务、停车场等商业配套设施建设。

不断优化末端配送。建设并提升工业园区、社区、办公楼宇等智能自助提货柜、末端取货网点的公益属性,依法依规运营,并为快递员开展业务提供便利。指导电商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加强业务联动,推广库存前置、智能分仓、仓配一体化等服务,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支持企业强化生活必需品供应链协同作用,加强物流配送中心开放共享,推广应用标准托盘、周转箱等单元化物流器具,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保障生活必需品及时供应。

专栏3 提升消费环境行动

1.建设社区商业网点。加快社区商业网点统一规划、定位、布局、管理,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消费群体需求,鼓励创建社区商业生态示范品牌,推动社区商业形态创新升级,营造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整合线下社区商业网点和便民服务网点资源,搭建智慧社区商业平台和社区共享服务平台,开展定制配送、物流分拨、快件收取、电子缴费等服务

2.建设文旅融合商业街区。依托苏武沙羊美食街、乡村记忆博物馆,培育建设集文化演艺、旅游观光、购物休闲、餐饮美食等多业态集聚的特色街区。

3.加快智能消费场所建设。引导商圈、旅游景点、文化体育场馆等消费场所拓展智能化、网络化全渠道布局,增加互联网、大数据、AR(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的应用。

4.加强品牌连锁便利店建设。支持引导我县客多多、凯尔亮、嘉乐美等超市采取直营、收购、兼并、特许加盟等形式整合社区分散商业网点,建设一批功能完善、标准化程度高的社区连锁便利店、连锁超市和生鲜菜店,便利社区居民生活消费。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品牌连锁便利店,采取直营、合资合作等形式拓展社区经营网点。

5.提升县城商业设施。发挥交通区位好、消费潜力大等优势,改造提升一批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商场超市和物流配送中心,强化县城综合商业服务能力,推动县镇村商业联动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以乡镇集贸市场、大中型商超等为基础,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发展。引导乡镇商贸中心向周边拓展服务,满足农民消费升级需求。在人口集中的行政村、中心村(人口规模1000人左右),重点发展一批直营连锁店。在人口较少的建制村、自然村,重点发展一批加盟便利店。支持邮政企业建设村级邮政综合服务站点。

第四章 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市场流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要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建设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商贸流通网络,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一、优化农产品供应链

化供应链上下游模式。积极发展供应链产地直发模式,推行农产品众筹预售、网络众包等供应模式。加大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在主产区、主销区建立生产加工直供基地,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发展订单农业,构建利益紧密联结、产销密切衔接、长期稳定向好的新型农商关系,构建连接产地与终端大市场的供应链网络体系。

强化农产品供应链产销对接功能。在县内主要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商场、超市设立民勤县特色农产品销售窗口、建立专营直销店。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或改造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等农产品零售市场,完善特色优质农产品流通渠道。

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通过投资建设、政府参股、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增强保供稳价和综合服务能力。采取入股参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建设改造公益性产地市场、城乡农贸市场。鼓励财政资金支持的农产品市场签订协议,强化市场公益属性,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强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鼓励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特色产地市场建设产地预冷集配中心,建设净菜、肉类等加工配送中心,满足城乡居民生活节奏加快的市场需求。鼓励前置仓、前店后仓等售卖形式,以及无人零售、数字营销、直播电商等网络售卖形式,推进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和销售终端互联互通。

专栏4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行动

1.做大特色农产品产地市场。顺应全县农业生产布局,在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升级改造一批产地专业市场。重点围绕发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等特色产品产地市场功能,大力推进商产融合,完善展示体验式、交流互动式服务业态,提升价格形成、信息服务、物流集散、品牌培育、科技交流等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田头市场建设,实施三雷镇特色果蔬交易市场、民勤人参果产业园拐湾基地交易中心、收成镇民勤蜜瓜交易中心改造提升等项目,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形成“以产促农、以城带乡、商产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2.做优一批乡镇农贸(集贸)市场。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认真落实商务部等部门新修订的《农贸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大力改善市场经营环境。持续开展农贸市场(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马路市场”安全隐患整治,逐步取消露天交易和占道经营,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和环境卫生。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大滩镇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东湖农产品储运场地等建设项目,每年改造1—2个农贸市场。

3.强化农产品对外展示。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产销对接会、推介会,加大农产品产销主体与养殖基地、电商、超市、批发零售、餐饮、皮毛加工、信息中心的对接,加强和拓展与大中城市批发市场的合作。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作用,鼓励电商企业线上设立特色农产品销售窗口、建立专营直销店。实施东坝镇人参果产业园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及电商平台建设项目。

二、完善冷链流通体系

强化市场体系冷链的“延链”与“补链”。以完善现有市场体系冷链功能为重点,对静态冷库进行标准化改造。围绕肉类、果蔬等生鲜农产品,加强中心批发市场、区域配送中心及大型超市、连锁零售网点的冷库冷柜等设施配置,建设经济适用的农产品预冷设施,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现冷链基础设施“强链”与“扩链”。围绕3+1”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在主产区和消费集聚区建设产地预冷集配中心、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推广产地预冷、初级加工、储存保鲜等新技术,从源头加强冷链保障。改造提升或布局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加工配送和处理中心,打造“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

推动冷链流通企业的“专链”与“快链”。鼓励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商贸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产地预冷、保鲜加工、保鲜运输、销售终端冷藏等能力建设。推广使用全程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和控制设备,支持建设农产品城市配送冷链运输体系,提升冷链车辆匹配比例,推动冷链运输车辆标准化、绿色化、专业化。

支持发展冷链多式联运。依托民勤通用机场、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以空陆、公铁联运为重点,完善多式联运场站设施,延展“冷藏车+航班”网络,扩大冷链产品空陆联运规模。拓展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冷藏集装箱业务规模,发展冷链“门到门”公铁联运模式。

力发展冷链物流信息化。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在库存控制、仓储、运输和交易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现有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和市场交易信息平台对接,完善数据和信息共享功能。推广应用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电子标签、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逐步建立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与省市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

持建设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引导冷链物流企业通过统一组织、按需配送、计划运输的方式整合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开展长期合作,实现冷链物流的社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服务新模式。

专栏5 完善冷链流通体系行动

1.培育冷链物流基地。重点依托已投入运营、市场需求旺盛、区域带动作用较强的存量冷链物流设施开展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在全县生鲜农产品优势集中产区且产量较大、具备品种轮换条件、生鲜农产品重要区域性集散地以及交易量达到较大规模且保持稳定增长的区域建成民勤县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2.优化农特产品冷链。实施民勤县果蔬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铧尖村电商物流中心建设等项目,积极支持发展大型冷链物流园区,万吨以上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达到5家以上。鼓励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零售企业等经营主体,对与标准冷库关联的设备等进行改造,形成标准化设备设施体系。

3.强化“牛羊猪禽”肉类低温加工仓储设施。支持大型牛、羊、生猪生产企业布局建设屠宰加工和冷链流通配送体系,布局建设禽屠宰、禽蛋、禽肉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冷链保鲜等全产业链体系。

三、提升市场服务能力

塑造专业特色市场新优势。推动农产品专业市场转型升级。重点完善3+1优势主导产业和有机蔬菜、优质林果、草食畜等特色产品产地市场功能,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引导市场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鼓励其他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市场功能、交易主体、交易范围、交易方式、交易规模、交易手段等的创新与提升,促进专业市场转型成为信息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同时加强规范专业市场交易秩序,改善专业市场环境,促进专业市场规范化、高端化发展。

提升农贸市场运营水平。推广“多业态组合、分时段经营”的管理运行模式,努力实现全天候饱满运行、业态发展互补共赢,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贸市场和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融合发展,改善购物和服务环境。积极鼓励农贸市场向超市化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经营、多元化业态、智慧化运营、线上线下结合发展。支持大型农贸市场转变传统销售模式,发展线上配送服务,激发农贸市场发展活力;引进互联网企业,加快推进农贸市场信息化改造,实现智能支付、交易溯源、计量监管、价格监测等智慧经营和管理模式。

拓展平台整合能力。推动仓储、运输、分拣、包装、配送等物流设施设备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引导商品市场与特色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对接合作,整合生产、销售、金融、物流等资源和需求,通过自建或共建等方式,打造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带动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搭建开放平台与中小商户共享,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商户做大做强。

健全应急保供体系。建设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数字化监测平台,增强市场调控、应急保供工作的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构建生活必需品储备体系,严格落实猪肉、食糖、成品粮等重要商品分级储备制度,健全应急投放网络,完善应急运力储备,共同保障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调运和投放工作。

专栏6 提升市场服务能力行动

1.培育商业骨干企业。依托邮政、供销、电子商务进农村承办企业、农产品市场、综合商超等流通主体,发挥企业在保障消费品和农资市场供给、带动农村市场发展示范、引领业态创新、扶持农村个体商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其通过组织创新、资源整合做强做大。

2.壮大商业基础力量。依托小批发、小零售、小餐饮、小住宿、小电商、小外贸、小快递、小配送企业,加快小而专、小而优、小而强特色化发展,夯实市场主体基础,构建大中小结合、线上线下融合、功能互补、差异化经营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

3.发展县镇村物流共同配送。通过构建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建立以县城物流配送中心为中枢、村级服务站为末梢的网络体系,全面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积极探索“电商+快递+供应链”模式,以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和推进农村物流交通设施改造为机遇,布局建设一批功能完备、集聚辐射力强的综合物流中心和县域物流配送中心,推广乡镇“快递电商共享站”等智慧末端配送模式。2025年248个行政村做到服务全覆盖。

4.建立应急保供机制。以全县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粮油批发企业、大型超市、重点蔬菜产销主体和重点粮油、肉类生产加工企业为骨干,以各镇粮油销售店、农贸市场、便利店等为补充,建立储备机制,完善应急投放网络,优化应急保供预案,逐步建立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保供机制。

四、激发流通主体活力

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增强商贸流通企业引领生产、促进消费、配置资源的能力,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直营连锁、联合、兼并、电子商务等形式拓展经营网络,引进或培育一批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争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示范企业。引导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商品市场等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型。

化品牌引领。构建老字号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长效机制。鼓励老字号企业挖掘历史,形成规范标准,建立多层次传承载体,开发地方特色产品。支持老字号赋予品牌更多内涵,发挥品牌带动效益。鼓励老字号与3+1优势主导产业产品开展融合,积极构建以整体品牌为龙头、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鼓励老字号品牌输出,通过兼并收购、加盟合作、渠道下沉等方式,推进品牌化、连锁化运营。

提升冷链物流企业竞争力。鼓励冷链运输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运输物流企业,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冷链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水平。

五、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加快电商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电商优质品牌。完善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平台载体,鼓励建设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

加快推进产业融合。支持龙头企业、零售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工业等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鼓励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打造直播电商产业基地,推动直播电商在流通领域深化应用。支持发展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和传统优势产品网店。

加快农村电商提升。深化拓展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效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培育农产品电商品牌,加快电商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

 

专栏7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行动

1.引进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引进头部电商平台来民勤设立功能性区域中心,着力吸引市内外成长性好、增长迅猛的电子商务企业来民勤投资。加速落地电商前置仓。

2.加快电商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民勤县电商物流园建设等项目,依托电商直播带货,强化“线上+线下+物流”服务功能,打造快捷高效的直播货品供应链体系。强力推进直播电商向批零住餐游等行业拓展,对我县红主播人才开展针对性培养,帮助赋能引流增粉。

3. 实施民勤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升级版项目。深化拓展项目效果,有效整合镇、村电商服务站点,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示范县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4.实施省级电商项目。实施电商同城配送、网货供应快递提升、电商新业态培育、数商兴农助力乡村振兴等电商专项资金项目,与省级电商平台接入,提升电子商务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第五章 提升市场开放水平

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内外兼顾、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融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枢纽功能

积极配合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打造枢纽制高点,发展智慧、强核、聚能的生态供应链,助力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成为功能完善、通关快速、产业集聚临空经济的重要枢纽点,形成联动作用。打造高效便利的物流分拨中心,主动融入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与俄罗斯、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贸易、国际物流、跨境电商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积极主动融入保税服务专业化发展,培育发展保税展示、跨境电商等“保税+”新业态,充分发挥民勤县物流网络体系优势,在干线物流、跨境电商方面展开合作,争取在民勤县设立物流分拨中心,带动民勤县通道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化工产品、农特产品进出口等优势业务,提升物流枢纽能级,全面促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对接省内大型批发市场,融合中小型零售市场,探索“物流+贸易+产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流仓储成本。

二、提升区域市场合作

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发挥流通业双边市场特征,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和周边县区加强合作,加速融入兰白经济圈、金武一体化、兰西城市群建设。落实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河西走廊一体化组团发展,主动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互联互通,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实现流通平台组织功能向综合型、拓展型、包容型的分享经济大平台全覆盖转变。优化商品市场区域布局,支持产地型、集散型和销地型商品市场加强纵向联动。

畅通农产品省际流通。在发达地区设立销售中心,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等多种渠道的产销对接。支持企业整合我县“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农产品,积极融入我省建立的省外销售服务中心或展示展销中心。加快推进或申请优质农产品对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

加强东西部市场耦合。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东西协作消费对接活动,创新拓展民勤特产“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渠道。借助省商务厅在青岛、厦门、天津等东部地区合作机遇,入驻特色产品电子商务体验馆,拓展民勤“甘味”产品销售渠道,扩大产品影响力,辐射带动民勤特产展示销售。

续开展招商引资。落实招商引资有关政策,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现代物流企业、外向型实体企业、平台运营企业落户民勤,形成枢纽经济产业发展新动能。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支持国际国内优势品牌在民勤设立专柜或专卖店、体验店、旗舰店、便利店。

建设跨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重点完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建设结构和布局合理、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高度集中的大型商品交易平台、区域配送中心。借助“新基建”推进物流设备设施标准化,推动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构建城乡高效配送体系,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全市骨干流通网络。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为依托,积极承接生产服务型物流、保税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等产业。以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和骨干农业企业为依托,重点承接瓜果、蔬菜、粮油、肉类等农产品加工产业。

三、推动外贸创新发展

提高外贸发展质量。引导外贸企业深耕传统出口市场,稳定市内市场份额。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现代制造业和出口示范农业,加快培育出口企业,打造民勤品牌,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全面推行出口农特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依托现有的农特产品出口基地,严格备案基地监督管理,确保出口产品全部来自出口备案基地,提高绿色农产品竞争力。加大化工产品出口力度,积极扶持化工外贸企业扩大出口,将红砂岗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化工产品出口基地,使更多的化工产品能够出口创汇。推动优进优出,稳步提高出口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等进口。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品牌培育、营销渠道建设,提高效益和规模,吸引发达地区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向我县转移技术含量高、增值空间大的加工制造和生产服务环节。开展外贸企业孵化工作,强化企业成长激励,帮助企业拓展外贸,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和创新力、专业化程度高、协作能力强、出口规模提升快的“专新特精”企业。

加强外贸与产业融合。大力培育和改进出口产品加工企业和外向型中介服务组织。打造一批以产业链为纽带,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支撑、优势互补、互相协作的外贸企业集群。强化对外贸龙头企业跟踪服务,增强贸易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引导传统优势产业企业补链固链强链,稳定外贸产业供应链。加强出口品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强化品牌研究和设计,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品牌推广中心,整体提升我县品牌影响力。培育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出口企业。规范企业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

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等国家级重要展会,推动贸易招商高质量联动发展。大力拓展全国市场,推动国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打造对外开放的物流平台和出口产品加工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合作、自建等方式,在重点市场建立完善营销和服务保障体系,开展仓储、展示、接单签约、批发、销售及售后服务。

第六章 强化市场监管服务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是实现治理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要突出关键环节,提升监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一件事一次办”“一窗通办”,承接高频事项“省内通办”。建立“容缺审批”“应急审批”“秒批”等工作制度,建立许可信息与证后监管信息互通、协调共享的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升企业注销便利度。推行网上实名采集、远程实名认证,推广电子证照服务,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

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规范有效开展审查工作。强化保障民生、促进创新等领域反垄断执法,坚决查处实施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依法及时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打破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畅通国内大循环。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实施知识产权扩量提质计划,鼓励发明创造,健全县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健全完善地理标志保护有关制度,规范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和专用标志使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综合监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区域执法协作,依法建立健全专利案件协调办理机制、政策协调机制、重大案件协调督办机制,常态化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行动,严厉打击侵犯驰名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完善优化发展政策体系。制定完善新产业新业态引导政策,对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科学引导业态发展,加强对鼓励业态、允许业态的引导。出台商业发展激励措施和商业培育制度。

二、提升智慧监管能力

推进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积极与市场监管大数据融合对接,充分利用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构建以“互联网+监管”为引领的智慧监管模式,进一步推进大数据监管,提升市场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快与全市及全县大数据融合对接,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压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强化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强化药品安全监管,建立覆盖疫苗、药品和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体系。依法查处教育、医疗、养老、餐饮、供电、供水、旅游等行业领域价格违法行为。加大家居用品、装修材料、农业生产资料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产品监督抽查力度,加强特种设备风险防控和监管改革,强化电商平台等网络经济的行政指导和监管。

加强风险预警管理。建立风险分析研判机制和市场监管业务风险台账,实现风险动态管理。整合市场监管各领域涉企信息,实现数据归集共享,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推动风险预警和“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机制对接,完善风险闭环管控工作,做好风险评估结果运用。

强部门联合监管。规范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推进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以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等特殊领域为重点,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方式,开展生产、经营、使用、检验、检测等各环节全过程监督。支持行业协会组织根据本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倡导建立良性商业规则,推动商贸业健康有序发展。

推动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全面推进消费投诉信息公示,探索建立消费后评价体系,加强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发挥消费者对经营活动的直接监督作用,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监管、经营者自律、消费者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共治新机制。

三、加强产品质量监管

建设质量服务综合体。全面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建设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网络,有机融合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等质量基础设施要素资源,推动全县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开展质量强县示范城市建设、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创建、政府质量奖培育参选工作,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善提升计量软硬件条件。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配齐相应计量检定设备,构建布局合理、链条清晰、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满足高质量发展量传溯源需求。强化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管理,提高计量监管的智能化、科技化水平。

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完善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持续优化地方标准体系结构,关注产业发展重点、社会焦点和民生热点,提升地方标准制修订速度和质量。全面推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团体标准信息公开制度。

完善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体系。构建现代检验检测体系,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落实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度,推进各领域认证认可实施。增强认证认可结果采信运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协同高效监管。落实基层执法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性和有效性。

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分类监管。建立产品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完善产品质量信用档案。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向公众提供质量安全信息服务。

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强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通过“信用中国(甘肃)”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充分利用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政策措施,根据信用等级高低实施差异化监管,依法依规开展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完善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理机制,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强民生消费领域信用建设。深入开展家政服务、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民生消费领域严重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引导企业建立服务后评价机制,实施评价信息公开,促进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健康发展。支持行业组织开展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培训、诚信宣传、诚信倡议等信用建设,引导行业增强依法诚信经营意识。

 

专栏8 提升市场监管服务行动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传统知识、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知识产权评价评估体系,发挥行业组织、第三方机构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作用,为侵权损害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2.防范市场安全风险。守好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全力争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完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领域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坚决落实重大公共安全终身责任追究制。

3.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以更大力度推进企业开办便利化,优化市场主体准入。推行网上实名采集、远程实名认证,推广电子证照服务,实现企业“证照分离”全域覆盖。

4.抓好质量提升。持续推进“百千万”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大力推动国家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的实施。

5.加强市场监管执法检查。完善监管执法工作机制,加强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夯实综合执法基础保障。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实行抽查事项“一单两库”动态管理,推动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常态化。

第七章 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要按照国家要求持续深化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配置效率,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一、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落实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不断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建立公共利益征地相关制度。

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使用方式。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工业集中区、产业园区等功能区聚集,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强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精准配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占补平衡。全面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开通建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

二、引导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户口迁移政策,简化办事流程,促进农村转移人口有序落户城镇。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畅通社会性流动渠道。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优化国有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选人用人机制,深入推行国有企业分级分类公开招聘。

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职业标准,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三、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健康发展

积极落实金融政策。督促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大力支持生态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加强资源配置与授信倾斜,优化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

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不断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各类型银行继续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延伸服务触角,促进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健康发展,丰富金融市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涉农金融服务,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力度。

四、加快技术要素市场化发展

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完善以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份)期权等方式的激励机制。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

推动科技研发能力提升。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围绕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创新发展动能,提升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围绕荒漠化防治、绿洲生态系统建设、旱地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实施一批联合科研项目,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积极打造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工程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

专栏9 加快技术要素效率提升行动

1.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新建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国合基地、众创空间、产业技术联盟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0个,累计达到50个以上。

2.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确保每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家以上,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全县科普基地达到10家以上。

五、着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动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制定出台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研究建立促进企业登记、交通运输、气象等公共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有效流动的制度规范。

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公安、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

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提高数据质量和规范性,丰富数据产品。制定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推动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保护。

六、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运行机制

完善由市场决定的要素价格机制。完善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与发布制度,逐步形成与市场价格挂钩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

健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依法合规开展数据交易。

提升要素交易监管水平。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规范交易行为,健全投诉举报查处机制,防止发生损害国家安全及公共利益的行为。

增强要素应急配置能力。把要素应急管理和配置作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适应应急物资生产调配和应急管理需要,建立对相关生产要素的紧急调拨、采购等制度,提高应急状态下的要素高效协同配置能力

第八章 保障措施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项目保障,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强化统筹协调和考核评估,有效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确保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县发展改革、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市场体系建设工作联系机制,研究制定我县市场体系建设的阶段目标、任务与措施,协调解决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镇及相关部门根据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制定各镇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市场建设行动的组织实施,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送县发展改革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

二、加强政策协同

加强本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各项指标任务的衔接,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细化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责任,逐年逐项落实目标任务。加强市场建设领域政策研究,以重大政策创新为引领,重点推动商贸转型升级、贸易持续增长、内需消费扩大、开放型经济层次提升,加快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三、加强财税支持

加强财政资金对市场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投向消费升级、内贸流通、对外贸易、商贸服务等关键领域。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商务专项、服务业发展专项、外经贸发展等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商业模式转型、业态壁垒突破等。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流通创新项目,支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信用担保、质押贷款等贸易融资,拓宽流通企业融资渠道。

四、加强督查评估

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对本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适时会同县发展改革局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健全规划实时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评估实施效果,适时进行专项督查和规划实施效果绩效评价,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相关阅读:《民勤县“十四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