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民勤规划纲要>民勤县“十四五”规划>专项规划
索引号: 116206210139328191/2022-0696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民勤县人民政府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22-09-01
成文日期: 2022-09-01 有效性: 有效
民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民勤县“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09-01 15:07 浏览次数:

民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民勤县“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县政府各部门、单位,省、市属在民有关单位:

《民勤县“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第十九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民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15

民勤县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

 

《民勤县“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依据《武威市“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民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是引导开展林草生态建设保护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各类林草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林业草原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十三五”时期,全县林草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省市林草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林草部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和民勤防沙治沙精神,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防沙治沙、国土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18.2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18.65%,生态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为民勤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坚实的安全屏障。2018年,民勤被中国绿化基金会授予“生态范例奖”,被甘肃省绿化委员会、甘肃省人社厅和甘肃省林业厅评为“全省绿化模范县”2019年9月,民勤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

一、“十三五”发展主要成效

(一)防沙治沙成效明显。依托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补贴、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省级财政防沙治沙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重点生态工程,以青土湖、龙王庙、黄茗沙窝、三渠柴湾、黄案滩、白碱湖等风沙危害严重区域和X177线、红东路、G569高速公路、民武路、民左路和民南路等主干道路沿线区域为重点,坚持造林、封育、管护并重,采取“稻草沙障+梭梭+人工补播草种”、“稻草沙障+点播黄蒿、沙拐枣”、“滩地穴状整地+落水栽植”、“封+禁+人工辅助恢复”和多树种混交造林等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施治,合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营造防风固沙林78.48万亩,工程压沙28.4万亩,通道绿化1232公里,封沙育林草18.5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15万亩。

(二)国土绿化高质量推进。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按照“以水定林种、以水定规模,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要求,坚持树随路走,绿随人居,统筹推进城市、村镇、农田、道路、园区、社区和景区绿化,完成镇区绿化18个、村庄绿化96个,建成乡村森林小游园80个,景区绿化5个,产业园区绿化12个,建设北仙公路民勤段、民武公路、民湖公路、红崾岘公路等生态绿色廊道910公里,折合绿化面积2.64万亩,重兴镇红旗村、薛百镇宋和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三)草原生态保护利用全面加强。全县积极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草、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等项目,共完成草原围栏50万亩、人工饲草地3万亩、舍饲圈棚0.2万亩、退耕还草2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4.5万亩。累计完成草原鼠害防治77万亩、虫害防治138.2万亩,有效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四)湿地保护建设稳步推进。依托中央财政湿地补贴项目及武威市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民勤石羊河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不断加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建设巡护道路51.09公里,设置机械围栏51.5公里、修建保护站点900平方米;营造生态植物护堤、护路林带50公里、外围生物隔离带0.4万亩,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人工胡杨林1.08万亩,恢复库塘及沼泽湿地0.41万亩,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完成试点建设并顺利通过原国家林业局验收,正式授牌为“国家湿地公园”,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列入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

(五)林草产业稳步发展。全面推进现有2.32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沙生药用植物,建成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6万亩,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大林果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民勤红枣”“民勤枸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果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稳步发展林木种苗产业,全县建设林木种苗繁育基地1.98万亩,培育苗木12.18亿株。

(六)林草改革稳步推进。全面推进林业和草原机构改革工作,完成了林业和草原局“三定”方案编制及内设机构人员调整等工作。国营民勤县三角城机械林场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完成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管护站与县属基层林业单位分设、人员划转、财产移交等工作。持续加强对14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和260名草管员的监管,林草管护和精准脱贫工作进展顺利。持续推进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工作,目前,连古城保护区整合优化预案已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专家会商会审查,并按照会商会审核意见修改完善后上报待批。探索创新“互联网+防沙治沙”“互联网+义务植树”模式,众筹治沙造林,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

(七)林草资源管理成效明显。严格林地、草原、湿地用途管制,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监测。认真执行使用林地、草原审核审批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林地和毁林开垦等违法行为。强化日常监管,严防毁林事件发生,巩固提升整改成效。坚持实行林业有害生物统防统治,扎实开展检疫执法等行动。认真落实护林(草)防火网格化管理责任制、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和零火险日报告制度,加强防火检查站、瞭望塔等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呵护全县林草资源,全县未发生森林草原火灾。积极开展森林草原执法等行动,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林地草地、滥伐林木、毁坏植被、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行为,切实保证了林草资源安全。十三五期间,共查处各类案件292起。其中刑事案件 10起、滥伐林木案 187起、野外违规用火案 46起、非法开垦林地案 20起、毁坏林木案7 起、非法占用林地案10起、盗伐林木案1起、非法改变林地用途案4起、非法占用草原案2起、违规放牧案5起。

(八)自然保护地建设稳步推进。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积极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全面加强县域内湿地、沙漠资源保护与恢复,启动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案滩国家沙漠公园建设,高质量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区9.26万亩,2018年,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并予授牌。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建设梭梭井、上八浪井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2处、41.85万亩,促进“自然修养”向“生态修复”转变。

(九)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加强与科研单位、院校技术交流合作,试验推广“工程压沙+低密度造林+种草”“稻草沙障+落水栽植混交林”“砂石滩地开沟+落水栽植混交林”等治沙模式。在青山南井敖包、青山旅游路等区域建成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区3个,在X177线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压沙造林基地1个、2.4万亩,集中展示聚酯、尼龙网、生态垫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加强草原野外观测站建设,支撑草原修复保护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草原保护修复技术标准体系,提高草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十)生态扶贫做出新贡献。全县生态护林员由2017年120名增加至2020年底的146名,惠及贫困人口712人。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在贫困村培训经济林岗农民技术员和经济林基地农户0.75万人次。积极落实帮扶单位责任,帮扶6个镇、55个村、261户贫困户,组织帮扶干部下队入户80次、2240人次,累积帮扶物资折价15万元、帮扶资金16万元。

(十一)林草舆论宣传成效凸显。大力宣传民勤县防沙治沙成效和先进典型,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美丽中国·生态民勤”摄影展,在武威市举办了“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知名媒体高度关注民勤生态建设,拍摄了《扶贫治沙 绿色永续发展》、《沙海传奇》、《从荒漠走向绿洲》等宣传影片。蚂蚁森林、中国绿公司年会碳中和林等公益造林落地民勤。开展“植树节”“世界森林日”“荒漠化防治日”“爱鸟周”等活动,提高全民爱绿、护绿、植绿的自觉性。

二、“十四五”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专篇专章针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做出专门部署。甘肃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坚持生态立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十四五”发展目标。武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勇担生态报国新使命”纳入“十四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国家先后出台印发了《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中将民勤县列入“北方防沙带”的“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范围,为林业草原生态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林业草原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期间,作出了“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助力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和“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为林草保护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明确了林草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在甘肃视察赴古浪途中,再次关切询问民勤生态保护情况,为民勤林草事业发展提供根本动力和政策支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履行碳达峰碳中和新时代国际承诺,赋予了林业和草原发展新使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扩大林草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加强资源保护,大力发展林草生物质能源,提升生态碳汇增量,增强碳汇能力,减少碳库损失,完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是党中央赋予林草部门的重大使命。

——科学绿化指导意见的印发为林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供遵循的新路径林业草原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在国土“三调”成果一张底图上落实绿化空间,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因地制宜、分区施策,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增添了林业和草原发展新动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省上规划批复实施,民勤县被列入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范围,随着规划的推进实施,国家将持续抓好水源涵养林保护与修复,实施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积极参与建设沿黄生态带,全面提升生态功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拓了林业和草原发展新空间。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林地、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既是绿水青山资源的集聚地,又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战略性资源。加快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积极发展绿色惠民产业,提升生态资源品质,努力打造“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林草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舞台。

——积极推进级林长体系建立,构建生态资源保护管理新机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全国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和推行由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林长”的工作机制。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压实增绿、护绿、管绿、用绿、活绿的主体责任,是林草监管体制和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为纵深推进林业草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面临的挑战。民勤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小、风多沙大,立地条件差,土壤贫瘠,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质量总体不高,生态承载力不强,林分质量较差,植被种类少,林草质量不高,造林难度大。绿洲植被生态系统不稳定,生态脆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性改变,林草生态保护建设任重道远。森林草原火灾、有害生物存在风险隐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基层队伍力量薄弱,执法体系不全。林草产业发展不强,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等产业链短,效益不高,活力不足。巩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未建立。科技创新和技术装备不足。

 

第二章 “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发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和民勤防沙治沙精神,以“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为总目标,以推进全县林业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指南,以林长制为总抓手,以落实林草重点任务、实施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及林草治理成果巩固,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突出生态产业、科技和文化支撑,为助力构筑国家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建设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民勤贡献林草力量。

“十四五”时期,全县林草事业发展应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生态优先融入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强化生态富民惠民,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持续优化生态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公众的生态福祉。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按照不同立地条件及生态定位,做到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沙则沙,乔灌草结合、封飞造并举。着力改进造林方式,优化林种、树种、草种结构,不断提升国土绿化质量。

——坚持量质共进、科学发展。树立质量、效益导向,推进国土绿化向数量质量、存量增量并重转变,加大林草植被恢复力度。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突出生态保护、生态提质、生态治理问题,切实增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质量,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高效治理。围绕林草事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重大问题,始终把握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扩大改革红利,释放各类主体参与林草建设的内在潜力和活力。进一步做好体制机制的完善提升,努力把林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规划目标

十四五发展目标:完成营造林15万亩,草原综合治理5万亩,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43%,森林蓄积量达到6.48万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18.68%,湿地保护率达到100%。退化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严格保护,防沙治沙阵地战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风沙口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生态面貌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五年远景标:2035年,全县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碳汇量明显增加,林草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显著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高,绿洲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专栏1 民勤县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5

指标属性

森林覆盖率

%

18.43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6.48

约束性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

18.68

预期性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

%

25.38

预期性

湿地保护率

%

100

预期性

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

万亩

35

预期性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种保护率

%

75/80

预期性

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

0.9/3

预期性

森林/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

/%

完成省上下达指标10

预期性

义务植树

万株

1125

预期性

注: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是指五年累计值;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包括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养分固持、净化大气环境、农田防护与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康养等8类。

三、林草保护发展重点

民勤地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两屏三带”重点生态功能区——北方防沙带,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生态系统不稳定,生态治理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维护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及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不断夯实生态基础,勇担生态报国新使命。

 

第三章 勇担生态报国之责 建设生态建设示范区

 

一、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

(一)加强重点区域绿化,提升科学绿化水平。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9号),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适宜性等因素,科学划定绿化用地,科学处理好造林绿化与耕地保护关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行精准化管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按照“覆盖全域、突出重点、分类施治、科学绿化”的原则,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地荒滩、退化林等空间开展造林绿化。坚持绿洲外围“工程治沙+义务压沙+自然修复”、绿洲内部“植绿增绿+全民护绿”的生态治理格局,积极推广乡土树种草种,加强混交林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倡导低密度造林,节约绿化用水,实现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调整预留绿化空间,编制《民勤县农田防护林建设五年规划》,新建完善和改造提升农田防护林网,不断提升防护功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确保农作物稳产高产。通过落实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森林植被恢复、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治沙造林15万亩,退化林分修复2万亩,封沙育林草13万亩,沙化草原综合治理5万亩。

(二)开展乡村绿化美化积极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以“植绿增绿+全民护绿”为重点,拆围增绿、留白添绿、庭院植绿,不断拓展绿化空间,增加城乡绿量,以乡土树种为主打造绿城、绿道、绿带、绿宅。镇区绿化和农村村庄绿化以景观通道、四旁绿化、森林小游园等为重点,积极创建国家小镇、森林乡村。通道绿化以境内高速公路、省道及农村公路、乡道、村道为重点,对缺株断带、林相破残、病虫危害的林带、林网进行补植补造,优化树种结构,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科学规范、因害设防建设农田防护林。全面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三)开展国土绿化提质增效行动。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花结合,新建改造齐抓,扩面提质并重,采取补植补造、提质增效、更新换代、抚育管护等综合措施,健全镇、村、社联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以绿洲防护林、防风固沙林、退耕还林、乡村绿化区为重点,组织开展国土绿化提质增效行动,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增加林草资源总量,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

(四)协同部门和社会参与国土绿化。持续落实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四方墩”生态林基地,引导社会各界有序参与民勤生态治理,依法开展城镇、村社、公路、河渠、园区等绿化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咨询、网络捐款活动,探索绿色公益数字化,创新拓宽公众尽责形式。进一步拓宽义务植树尽责渠道,丰富义务植树尽责形式,鼓励公民通过8类尽责形式履行植树义务。

(五)增强林草增汇固碳能力。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持续推进森林草原扩面提质,积极开展森林抚育,推进森林科学经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中幼林抚育,调整优化林分结构,提高长寿命树种和高效固碳树种的比例。科学实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提高林草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森林草原和湿地资源管理,完善森林草原灾害防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结合国家政策支持方向,积极开展碳汇林交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林草碳汇项目建设。

(六)严格森林资源保护。持续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管护国家级公益林100.39万亩,落实生态护林员管护细则,加强对生态护林员、草管员的管理,落实好管护责任和管护区域。严格林地、草原、湿地用途管制,认真执行使用林地、草原审核审批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积极开展森林草原执法等行动,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林地草地、滥伐林木、毁坏植被、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行为,保障林草资源安全。坚持实行林业有害生物统防统治,扎实开展检疫执法等行动。强化森林草原防火力度,精心呵护全县林草资源。

(七)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坚持数量质量、存量增量并重,持续推进调结构、提质量。加大退化林和退化草原修复力度,摸清退化林和退化草原本底,因地制宜、科学修复。加强森林抚育,强化新造幼林地抚育管护,巩固提升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固碳增汇能力,着力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结合国家政策支持方向,争取开展储备林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森林质量。

 

专栏2 营造林重点工程项目

民勤县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项目:争取完成人工营造乔木林15.5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3万亩,退化林修复3万亩,工程固沙6.5万亩,草原改良5万亩。

国家级公益林提质增效项目:采取加强巡护、补植补造、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对全县100.39万亩国家级公益林进行管理,提升公益林区植被盖度,促进林区高质量发展。

民勤县国家储备林项目:谋划实施国储林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省市专项规划。规划在民武路、民红路、北仙高速,万亩胡杨林、红砂岗工业园区等区域通过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在符合造林的区域营造和培育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

乡村绿化项目: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提升乡村绿化水平,开展乡村片林建设、庭院绿化、四旁绿化、村庄绿化,通过房前屋后见缝插绿,田间地头造林增绿,建设美丽乡村。

二、科学开展防沙治沙

(一)加强重点区域沙化土地治理。编制《民勤县防沙治沙“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防沙治沙任务。认真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持续推进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全面完成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按照“覆盖全域、突出重点、分类施治、科学绿化”的原则,坚持把防沙治沙的重点放在绿洲西部、北部风沙线和绿洲内部零星沙化区,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方式,加强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加强防沙治沙方面科技研究和区域间交流合作,开展治沙造林树种繁育,引进培育固沙植物品种,大力营造混交林,推动形成生物多样的固沙生态。评估开展绿洲西线沙漠锁边防护林带建设,按照“一轴两区六带六点”的思路,在绿洲与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界区域,建设一条乔灌结合的立体防护林带,配套灌溉设施、道路、管护点,为绿洲建立物理隔离带。

(二)强化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严格保护荒漠天然植被,减少人为干扰,稳定和提高荒漠植被盖度,促进荒漠植被休养生息。继续加强梭梭井、上八浪井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完善封禁保护设施,稳定管护队伍,健全规章制度,落实管护责任,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遏制荒漠化、沙化扩展。

 

专栏3 防沙治沙工程项目

欧投行贷款黄河流域沙化土地可持续治理项目:积极争取实施欧投行贷款黄河流域沙化土地可持续治理项目,根据国家项目申报情况,开展沙化土地治理、现有防护林提升等工程,提升县域沙化土地治理水平。

国家沙化封禁保护区:继续加强现有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根据市上整体安排,建设好武威市市级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甘肃省武威市国土绿化(荒漠化治理)试点示范项目:突出荒漠化生态修复特点,采取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方式,实施固沙造林。

民勤县绿洲西线沙漠锁边防护林带建设工程民勤绿洲西线南起薛百镇河东村、北至青土湖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东至农田并向绿洲区延伸300米、西至连古城管护中心和石羊河林业总场界限并向荒漠区延伸300米的区域内,营造一条长144.88公里的综合性防护林带,总规模31.21万亩,针对区内林地、草地和沙地等多种地类分布的实际,采取精准治沙、封沙育林草、退化林修复、防护林带建设、农田防护林营造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形成“一轴两区六带六点”的绿洲生态防护体系。

三、加强草原保护修复

(一)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明确草原功能分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原,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和治理措施。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采取禁牧封育、补播种草、鼠虫害防治等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加快恢复退化草原植被,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依托民勤县沙化草原治理项目,以北山沙化草原区为重点,采取围栏封育、人工飞播草籽、栽植沙生灌木、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完成沙化草原治理5万亩。加强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强化草品种引育筛选,促进草种产业健康发展。着力构建草原技术推广、监测、灾害预警防控体系,遏制草原生态退化速度,促进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努力提升防控工作水平。增强监测预警强度、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健全防治服务体系,保护生态建设成果。

(二)强化草原资源管理利用。依据国土三调草原数据,摸清草原分布、属性、范围、类型与生态状况,形成草原一张图,建立草原数据库。科学划定草原禁牧区、草畜平衡区,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严格草原资源空间管控和用途管制措施,依法开展建设项目征占用草原审核审批工作,严禁擅自改变草原用途,加大各类破坏草原生态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法查处非法开垦、非法占用、违规放牧等破坏草原案件,对涉嫌犯罪案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持续加强对260名草管员的监管,积极落实管护区域和管护职责,加强业务培训,充分调动草管员的管护积极性,坚决杜绝草原违法违规现象发生。

(三)推行草原休养生息。对草原面积较小、零星分布的乡镇,因地制宜采取承包到户、联户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强草原承包经营管理,明确所有权、使用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强化草原使用权证、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和草原承包经营合同签发管理,做到承包草原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规范草原经营权流转,引导鼓励农牧民按照放牧系统单元实行合作经营,提高草原合理经营利用水平。加强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使用草原监管,明确权属和管理职责。在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和规范经营权流转时,要充分考虑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草原碎片化。稳妥推进国有草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国有草原有偿使用范围。

 

专栏4 草原保护修复重点工程项目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在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补播改良、浅耕免耕种草、松土施肥、鼠虫病害和毒杂草防治、建后管护等综合措施,加快退化草原恢复。

退化草原补播改良项目:对退化草原区域通过撒播草籽的方式,恢复草原植被。

四、构建稳固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一)提升自然保护区综合能力。依据全国国土第三次调查数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强化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濒危物种种群保护。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装备,完善和提升资源管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应急防灾、基础设施等体系。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加强保护区生态修复力度,促进重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保护能力。科学界定范围和管控分区,组织勘界立标。加强保护协作,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

(二)积极争取国家自然公园建设项目。争取国家自然公园重点项目资金支持,开展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勘界,确保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生态保护补偿与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保护修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及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国家自然公园监测、生态保护监管、自然资源管理等制度办法,不断提高国家自然公园保护、管理能力,有效保护国家自然公园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打造自然生态保护新高地。积极争取资金,持续推进黄案滩国家沙漠公园建设。 

(三)增强自然公园生态服务功能。充分挖掘和提升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体验功能,提升自然公园的生态文化价值,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野外观测、宣教、露营等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场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优质公共服务。依法依规发展草原旅游,传承草原文化,加强现有国家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家沙漠公园建设力度,提高公众走进森林、亲近自然、欣赏美景的便捷性,提高社会参与度。

 

专栏5 自然保护地建设重点项目任务

国家自然公园建设配合开展国家沙漠、湿地公园勘界立标、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装备,整合提升管护巡护、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和支撑能力系统。配套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生态友好的基础设施,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

国家级自然公园保护根据国家级自然公园保护需要,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针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开展自然植被和林相改造,加强自然公园保护管理,宣传教育设施件建设。

五、不断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

编制《民勤县“十四五”湿地保护规划》,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落实湿地管护责任,加强自然湿地保护,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支持,全面提升基础服务设施和管理水平,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强化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积极开展科研监测,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等方式,攻克湿地保护工作中的难关,使得湿地保护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进一步巩固生态治理成果,通过加强对历建工程的后续管理、围栏封育、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等方式,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和周边植被。加强红崖山水库库区湿地、黄案滩荒漠湿地、青土湖旱区湿地修复与保护,积极争取实施退耕还湿,落实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完善湿地保护成效指标在内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全市湿地保护建设的样板。

六、着力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

(一)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按照市上统一安排,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和濒危物种本底调查,摸清家底,识别威胁,建立资源档案和相关信息数据库。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利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城区和各乡镇、林区等地开展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

(二)严格野生动植物管理。严禁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和食用,从严查处违法违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加大禁食野生动物处置利用的指导、服务和监管力度。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组织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爱鸟周”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活动,让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爱鸟护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来。开展野生动物致害救助保险,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完善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体系建设。

 

第四章 坚持生态惠民,大力推动乡村振兴

 

统筹林草重点工程项目、政策,深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大做强特色重点产业,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林业草原产业富民惠民成效。

一、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积极吸纳脱贫不稳定人员加入生态护林员队伍,坚持“县聘镇用”原则,聘用生态护林员草管员开展常态化林草资源管护工作。做好生态护林员队伍服务、管理、培训等工作,逐步提高生态护林员素质能力和保障水平,推进生态护林员可视化、精细化管理。支持各类自然保护地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生态管护,建立健全特许经营制度,吸纳本地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林草工程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户收入。

(二)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帮扶。延续脱贫攻坚期间的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林草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积极与中科院寒旱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注重高新人才引进和本土实用人才培养,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林草乡土专家聘任力度,构建以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入双轮驱动的乡村人力资本积累体系,开展技能培训、技术讲座,不断提升基层技术人员和林农能力素质。

(三)助推乡村建设。助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继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绿化、四旁绿化、乡村公园建设,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

二、推进林草产业发展

(一)经济林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群众自愿发展经济林产业,强化技术服务与指导,推行标准化示范园(点)建设,加强历建经济林基地管理,落实整形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越冬管护等抚育管理措施,全面推进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加强产销对接,积极推动电商销售平台建设,促进经济林产品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助力林农增收。

(二)草产业。开展草种资源引进、驯化选育、收集保存,加大优质草种特别是乡土草种、当家草种繁育,培育草种优势产区和龙头企业,扶持壮大草种产业。开展草种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加强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质量监管,加大草种企业和市场日常监管力度。

(三)种苗产业。加强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管理,持续规范种苗生产经营,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特色苗木繁育基地,实施特色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加强优良草种特别是乡土草种选育、扩繁、储备和推广利用,夯实林草种苗基础,为大规模国土绿化提供品种对路、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良种壮苗。

(四)沙区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精准提升肉苁蓉、锁阳等药草产业规模质量,推动林草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助力发展以沙漠体验、沙漠旅游、特色服务、特色采摘等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打响“沙海绿洲·绿洲碧海”文化旅游品牌。

(五)林草生态旅游。依托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自然保护区等景观,打造民勤独特的沙漠生态旅游景观。积极发展生态治理成果展示、湿地观光、乡村旅游等生态旅游,加强现有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大国家沙漠公园建设,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建设出一批集科技、人文、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基地。

三、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一)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在不破坏森林植被和生态的前提下,鼓励利用适宜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带动林下经济规模、高效发展。实行标准化生产,持续开展历建经济林基地提质增效,推广示范“林菜间作、林药间作、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开展重点区域森林生态功能价值评估,引导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承包治理沙漠和经营生态林,合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适度开发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游憩等经济,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协调统一。

(二)推进集体林权有序流转。鼓励承包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将资源变资本、活树变现钱,使农村林业资源向有能力、会经营的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林业大户和林业龙头企业等适度集中,促进林业规模经营,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

 

专栏6 林草产业发展重点

民勤县经济林果基地建设项目。规划以蔡旗镇、重兴镇、薛百镇、昌宁镇、大坝镇、三雷镇、苏武镇等为重点,支持发展庭院经济,开展历建经济林基地提质增效及标准化经济林示范点建设。

民勤县沙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以历年风沙治理区、退耕还林区、经济林区等为重点,扶持发展林下养殖、种植等产业。

特色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依托民勤县现有苗木资源,以及通过引进新品种,新建、改建一批现代化特色苗木繁育基地。

林草生态旅游。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自然保护区等景观为主体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第五章 巩固生态建设成效,加强林草资源监管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行林长制,强化监督管理,实施综合监测,开展成效评估。

一、全面推行林长制

(一)压实生态保护责任。2021年底,建成县镇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到2022年底,力争建成运行规范、权责清晰、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林草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县、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林长”的工作机制,强化地方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将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责任由林草部门提升到各级党委政府,落实到党政领导,构筑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

(二)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将各镇及各部门推行林长制工作情况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及有关成员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各级林长要加强对林长制工作的督查检查,定期对林长制实施情况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和通报,对林长制责任落实不力、措施不到位、执法不严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加强林草资源管理

(一)严格林草资源管理。加快国土“三调”数据与林草湿数据对接融合,构建林草资源“一张图”。实行最严格的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建立并监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厘清保护边界,确保重点生态区域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严格落实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地方政府负责制,将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纳入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立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完善重大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监管和联防联治机制,强化林草有害生物检疫,消除安全隐患,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二)全面保育天然林资源。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政策森林管护制度,严格保护原生性森林,继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控制天然林资源消耗。坚持保育结合,加强自然封育,持续增加天然林资源总量。科学开展天然中幼龄林抚育和退化次生林修复,加速林分正向演替。

(三)加强公益林保护管理。结合林草湿数据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对接融合,同步优化国家级公益林。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公益林实施严格保护。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站(点),对气象、土壤、水文、植被特征等要素进行监测,建成具有长期、定位、连续观测能力的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体系,科学定量评价公益林生态效益。

(四)规范林木采伐管理。严格执行“十四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落实采伐限额和凭证采伐管理制度,强化对限额执行和凭证采伐的监督检查,深化告知承诺制等便民举措,认真落实深入推进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工作的有关精神,启用新版全国林木采伐管理系统,为森林经营主体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服务。

三、强化资源监督

(一)强化林地资源监管。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科学划定林地保护等级,实行分级保护。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林地使用定额制度和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科学经营林地,节约集约使用林地。对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脆弱区域林地进行重点保护。严格执行凭证采伐林地上林木制度和年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控制森林资源消耗。认真落实深入推进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工作的有关精神,启用新版全国林木采伐管理系统,为森林经营主体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服务。

(二)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构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信息系统、森林草原火灾、沙尘暴、林草有害生物灾害等突发重大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购置森林消防车,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和防火实战演练,推广应用先进的防灭火技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预报网络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防治新技术,建立林业系统信息化监测应急平台,提升重大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三)加强专项治理和考核评价。通过遥感判读区划结合现地核实验证,全面清查整治非法侵占林地、毁林开垦、盗伐滥伐林木、违规拆分审批、临时用地逾期使用、违规调整和破坏国家级公益林等问题,去存量、遏增量,保持打击毁林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强专项治理,确保林草资源和林区安全。建立健全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将各镇各部门林草资源管护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及有关成员综合考核评价及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以考核倒逼领导干部责任落实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林治草

(一)强化学法用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和执法信息公示制度,加强法宣传教育。严格落实法律法规、甘肃省生态红线保护、天然林保护修复等制度,实现依法有效保护。加快构建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林草制度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和执法监督,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促进各方面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二)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加大林草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主体资格管理,稳步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执法资源。建立健全涉林案件快速查处机制,深入开展打击涉林草违法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林草、检察、公安部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坚决查处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资源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六章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一、强化林草防火能力建设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半专业队伍建设。依托森林草原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防火三期)建设项目,强化林草系统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和半专业队伍建设。重点推进森林草原防火应急道路和阻隔系统、防火物资储备库、防火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上推进森林草原防火能力建设,保障林草资源安全。加强半专业森林草原灭火队伍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与县应急消防救援队伍联动机制,提升应战能力。加强林草部门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建设。适时组织系统各单位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化解险情和自救互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二)提升预警监测能力。利用各类监测手段,提高主动掌握火情能力。积极组织、指导开展防火巡护、火源管理、防火设施建设、火情早期处理等工作。开展森林草原可燃物普查,建设森林火灾危险性调查与评估数据库。严格落实巡护制度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加强半专业队伍和森林草原火情监测预警能力“互联网+森林草原防火督查系统”建设,积极推广使用“防火码”。

(三)加强火情早期处理。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镇村两级林长熟悉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区域,做到底子清、责任到人,推行林长制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各级林长及护林员火灾预防的“探头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坚持队伍靠前驻防,带装巡护检查巡护,确保巡护无死角、检查无漏点、有火快反应。积极配合各级森林公安机关持续保持打击野外违法用火的高压态势,从严、从重打击野外违法用火行为。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向社会公众普及林草行业防灾减灾知识,不断提高全社会参与灾情排查和防范的自觉意识。

二、提高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水平

(一)加强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认真贯彻草原鼠虫害绿色防控理念,结合草原有害生物发生规律,推行生物、物理、生态治理措施。推广应用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精准科学施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和增加使用次数,控制化学农药用量,禁止使用禁用农药。采取疫情监测预报、生物防控和化学药剂防控等措施,开展光肩星天牛、梭梭巨膜长蝽、白刺毛虫、大沙鼠等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

(二)健全重大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依据智慧林业和草原现代化体系建设项目,健全完善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不断完善监测制度,强化防治业务培训和先进技术装备使用,切实做好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为有害生物预防奠定基础。

(三)加强防控宣传培训。利用发放宣传单、开办知识讲座、在抖音快手平台发布作品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全社会参与防范的自觉意识和积极性,为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积极组织群众参加有害生物防治知识专题讲座,做好有害生物防治技能培训,提高公众有害生物防治参与度。

三、加强安全生产监测管理

(一)强化安全生产监测预警。进一步健全林草行业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应对能力和工作机制,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最大限度减少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根据行业不同季节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全面分析和评估重大风险隐患点,加强监测预警,防范化解安全事故风险。

(二)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建设。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化解险情和自救互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专栏7 森林草原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重点

1.积极争取森林草原防火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森林草原防火项目和森林草原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防火三期)建设项目,通过建设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塔,指挥中控系统,防灭火物资储备库、防火检查站,购置扑火机具、无人机、卫星电话等防火器材及办公室设备,提升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及火情处置能力。

2.智慧林业和草原现代化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健全完善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管理、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预警管理、森林草原资源管理、报表统计分析管理等子系统。

3.民勤县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项目。采取疫情监测预报、生物防控和化学药剂防控等措施,开展光肩星天牛、梭梭巨膜长蝽、白刺毛虫、大沙鼠等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

 

第七章 深化林业草原改革,提升对外合作水平

 

一、深入推进林业草原改革

(一)完善深化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巩固扩大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国有林场管理制度体系,不断激发林场发展活力,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分级监管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通过管护用房、林区道路、信息化、产业培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落实集体林权制度,加快培育林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林权流转、担保、贴息、分红等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产业增值收益。拓展和完善林地经营权能,稳妥有序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进山入林。健全林权综合服务平台。

(二)深化林草领域“放管服”改革。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的有关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有力有序推进林草领域放管服改革。规范业务指导和后续监管,强化业务操作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三)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林草碳汇产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实现途径,积极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鼓励充分利用林草碳汇实施碳排放权抵消。积极开展林草碳汇项目试点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碳汇造林和林草碳汇项目开发。

(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应用机制。探索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推动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应用。加强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与评估。

二、积极扩大合作交流

(一)进一步拓宽林草科技合作领域。积极与中科院寒旱所、中国林科院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服务体系。重点围绕生态修复、荒漠化防治、旱区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固沙植物品种培育、推动生物多样的固沙生态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有害生物防治、产业优化升级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二)推动野生动物疫源联合防控根据民勤县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项目,依托民勤县省级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通过在重点林区、草原区、湿地区等建设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点,以及配套购置监测设备设施,加强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防治工作。全面提升野生动物疫源监测、疫病预警、疫情防控能力,逐步争取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统筹纳入各镇林长制考核指标。

 

第八章 强化基础支撑,助力林草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智慧林草建设

通过完善网络体系、监测体系,构建林草云平台,实现林草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加强对荒漠化和草原监测,利用大数据分析全面提升对林草资源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能力。健全保障信息系统高效建设运行的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发展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

二、综合监测评估

(一)构建综合监测体系。积极推进林草湿数据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对接融合和国家级公益林优化工作,整合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综合监测。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构建林草资源一张图,探索建立智慧林草共享平台,为资源监测监管决策分析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支撑。

(二)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统筹林草监测技术力量,提升综合监测数据采集和信息核实能力。积极探索新技术、新设备在林草资源监测保护中的应用。及时组织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监测技术培训,统一监测技术标准,规范技术流程,提高监测水平。

三、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一)强化基础应用研究。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研究,组织各类创新主体申报实施省级科技项目,加强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围绕营造林、防沙治沙、退化草原修复治理、林草资源保护发展、林草产业发展等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林草科技支撑能力。

(二)加快成果转移转化。以林业草原科技推广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为依托,构建林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个人通过许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持续不断地为林业草原重点工程提供先进技术和装备支持。加快经济林、牧草等主导产业领域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推广应用。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推动将道路、房屋、供电、饮水安全、通信网络建设等纳入地方政府发展计划。全面改善国有林场生产一线职工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消除危旧管护用房带来的安全隐患。持续加强国有林场管护用房等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林场道路建设。

(二)加快基层林业站标准化和能力建设。建设一批标准化林业站(所),有效发挥林业站在服务乡村振兴和推行林长制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加强基层林业站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基层林业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加强人才管理队伍建设

(一)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的专业技术培训,有计划地加强人才队伍的学习教育培训,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拓展知识视野。引导激励广大林业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对县内职称符合评价标准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林业工作的技术人员依规进行职称评审。选派落实科技特派员下乡入企,培养基层科技推广员,加强县乡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工作能力。稳定生态护林员、草管员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

(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实施人才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激发人才活力。有计划地对干部职工进行轮岗、交流,不断把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协调能力强地干部选调出来,保持人才管理队伍的高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壮大人才管理队伍建设,为林草事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工作思路,努力建设并形成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干部职工廉洁从政、依法行政。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组织衔接

民勤县十四五林草保护发展规划是指导全林草事业发展的综合性宏观规划。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各类林草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要与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成果衔接,紧紧围绕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目标任务和主要指标,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加强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二、强化规划落实监管

要落实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重大举措,对纳入规划的重点工程重点任务,建立推进落实机制,确定建设时限,明确责任分工和目标任务,及时组织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开工及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规划顺利推进。要依法依规落实国土绿化用地,积极主动与自然资源部门对接,依据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将造林绿化精准落实到小班地块,对接国土数据库,全面落到国土三调等资源调查数据图上;要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加强项目调度和日常监督检查,积极配合开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监测评估工作,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分析判断,及时开展评估总结,科学评价规划实施效果。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对标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上加大对民勤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资金支持力度。发展多元投入的公益治沙造林项目,积极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投入生态建设。通过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生态建设资金,争取国际相关机构、金融组织、外国政府的贷款、赠款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专项资助、无息贷款等,建立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宣传和生态保护法治教育,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恢复区等作为普及生态保护知识的重要阵地,依托植树节、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爱鸟周及野生物保护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加强林草生态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富民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等方面的宣传报道,不断扩大林草生态建设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推动生态工程全民共建、生态产品全民共享,创新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积极营造全社会关爱生态、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相关链接:《民勤县“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政策解读.doc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