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民勤规划纲要>民勤县“十四五”规划>民勤县规划纲要
索引号: 11622322015322299P/2011-0004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政府办公室 组配分类: 中央、省、市、县规划纲要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11-03-15
成文日期: 2011-03-15 有效性: 有效
民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2011-03-15 15:40 浏览次数:

民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现县域经济加速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民勤“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了“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发展思路和目标、区域布局和重大战略工程,明确了政府的工作重点,提出了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主要措施,勾勒出了民勤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将成为县委、县政府抓经济、促发展、实现经济转型目标、加强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将有效推动全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和落实重点治理规划的巨大压力,全县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重保护、促治理,抓调整、促增长,抓民生、保稳定,攻坚克难,团结奋进,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较快增长。预计到2010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2亿元,年均增长12.11%。其中:第一产业13.53亿元,年均增长7.33%;第二产业8.59亿元,年均增长25.77%;第三产业10.08亿元,年均增长11.12%;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2.3%和25.33%,分别达到11680万元和639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79亿元,年均增长15.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29元,年均增长11.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15元,年均增长9.46%。

——生态治理成效明显。全力落实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累计完成投资10.165亿元,改建骨干渠道436公里,实施田间节水面积54.55万亩;压减农田灌溉配水面积44.18万亩,占计划的100.4%,关闭机井3018眼,占计划的100.6%;认真落实水资源配置方案和年度配水计划,累计完成景电二期工程调水2.52亿方,争取上游分水2.62亿方,累计削减地下水开采量4.284亿方,两大约束性指标基本实现。加大防沙治沙力度,依托三北防护林、省列防沙治沙和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累计完成工程压沙16.52万亩,新增人工造林30.79万亩,封沙育林(草)45万亩,退牧还草330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100.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10.51%提高到了现在的11.52%;积极探索建立了东湖镇正新村“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试验区”的新模式,通过多种方式移民2.4万人。总体上全县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缓减,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性改善。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年累计发展以日光温室、养殖暖棚为主的设施农业4.85万亩。加强肉羊强县建设,全县畜禽饲养量达333.3万头(只)。积极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粮经比重调整为27:73。工业化进程加快,红沙岗和城东两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新入驻企业86家,特别是引进了内蒙古太西煤集团和山东威龙集团两大国内知名企业,建成红沙岗一矿和威龙葡萄酒生产线;引进华电、中广核等大集团来民启动实施了红沙岗10MW光伏发电、49.5MW风电场,使我县清洁能源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预计到2010年底全县工业增加值从“十五”末的1.96亿元上升到5.02亿元,年均增长20.7%。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非公有制增加值达20.8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52:15:33调整到2010年的42:27:31。

——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抢抓中央扩大内需新增国债等有利机遇,切实加强项目争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十一五”以来全县共实施各类项目655项,完成投资79.86亿元,较“十五”期间增加59.61亿元,其中:争取实施国家投资建设项目264项,完成投资24.73亿元;社会融资项目262项,完成投资20.11亿元,招商引资在建项目129项,完成投资35.02亿元。累计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项目资金28.22亿元,较“十五”期间增加23.86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实施项目最多、争取项目资金最多、完成投资量最大的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9.64亿元,年均增速达40.6%,特别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建成了县城垃圾处理厂、县城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北关供热站等市政工程,县城供水改扩建工程建成投用,县城集中供热、县城生态文化园工程进展顺利建成廉租住房670套。实施了裕东、民西、民昌、东大、民左、俞蔡公路和蔡旗大桥等道路工程,完成通乡通村油路911公里、治沙道路98公里,全县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60.6%,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公路标准化网络框架。争取并启动实施新一轮新农村试点工作,累计建成村民活动中心10个,健身广场3个,新农宅1.56万户,改造农村特困群众危房3386户。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3个乡镇、169个村、11.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户用沼气1.188万口。二期农网工程通过了省级整体验收,实施了昌宁等主变电扩容、县城电网改造、日光温室配套设施建设、红沙岗110KV变电站等项目,新改建35KV变电站9座,输变电线路222公里,改善了县域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

——社会和民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8%以内。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率达98.2%。先后四次实施城乡低保提标扩面,较“十五”末增长33.3%;农村低保对象增加到2.8万人,较“十五”末增长11倍,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和6所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达529人,集中供养率达36.2%。实施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建校舍11.15万平方米。消除危房4.53万平方米。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设立了“县长教育基金”,奖励资助贫困师生5432名、发放资金408万元。累计落实生源地助学贷款2459万元。建成了职教中心实习实训大楼,培训实用技术人才达8000多人次。撤并了农村微型学校87所,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上升,高考综合录取率达90%。实施了中医院综合门诊大楼、县妇幼站、薛百等14个乡镇卫生院和106个村卫生所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了县医院住院部医技综合大楼。启动并稳步推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4.02%,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率均达到96%以上,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中医先进县创建顺利通过验收。新建乡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所6个,成功创建了国家级优质计划生育服务先进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到了1.97‰。建成了文化宣传中心、县级体育活动中心和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完成了6个乡镇、70个村的广播电视通村任务和城区9300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3.5%和93.2%。

二、发展环境

一是“十二五”时期正处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的重点转向内需主导,消费拉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民生优先,共建共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将深入推进,这为我们争取国家投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机遇。

二是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节水和治沙作为未来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重点,提出加快石羊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确保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同时国家部委陆续出台落实《意见》的具体实施方案,这为我们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三是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决定,明确了七大新型战略产业,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将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为我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直接的现实机遇。特别是甘肃省被国务院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省,必将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国家的强力支持。

四是区域合作时机逐渐成熟。根据省上提出的“金武区域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为县域经济通过组团发展,在更大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参与合理分工,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加速生产要素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三、内在潜力

一是地理区位优势。我县地处两大沙漠包围之中,光热资源丰富,隔离条件较好,土层深厚肥沃,产出能力强,被誉为葡萄的“绝版产地”,发展葡萄、红枣、枸杞、棉花及瓜菜等绿色生态农业具有原生态、无污染、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轻等天然优势。同时,我县又是连接甘、蒙、青、宁四省的主要交通枢纽接点,具有承接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地理区位优势。

二是资源优势。矿产资源:我县西大窑和红沙岗煤炭远景储量在10亿吨以上,白碱湖年可采再生盐约10万吨,石墨储量606万吨,西硝池芒硝储量738万吨,还有极富开采价值的铁、石油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县内太阳能年总辐射量达每平方米6700兆焦,为全国太阳总辐射量二类地区;红沙岗等区域为Ⅱ-Ⅲ类风资源过渡区,风电场风功率密度等级为二级,属风资源丰富区,开发前景看好。农畜资源:县内农作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品质优良。盛产瓜类、棉花、洋葱、辣椒、茴香等优质农作物,甘草等沙生中药材特色突出,民勤羊肉更是闻名全国。这为我县工业发展提供了富足的原料资源。

三是人文优势。我县是全省教育名县,文化底蕴深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9年,高于全省平均受教育年限1年。每年普通高考录取人数达5000多人,高等院校综合录取率达9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8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适龄劳动力达5万多人,高中以上适龄劳动力达3万多人,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同时独特的苏武文化、沙井文化、沙漠水库和大漠风光,为我县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是基础优势。“十一五”期间重点治理规划的深入实施及“正新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模式”的探索,对于下一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民勤跨越式发展积累了经验。特别是干部群众对治理生态、加快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对转变生产方式形成了共识,农民收入有了新的积累,城乡基础设施和销售网络进一步健全,为我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另外,随着金阿铁路一线、二线的建成,红沙岗和青土湖风光电项目的建成投产,加之我县巨大的环境容量,将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要素保障,也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红沙岗集聚区作为省级循环经济园区,将为产业集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制约因素

——生态治理任务繁重。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用水比例高,万元GDP水消耗量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县仍有66个风沙口亟需治理,580万亩天然沙生灌草植被需要强化抚育,植被盖度低于全国全省水平。

——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总体上生产方式粗放,单方水效益低的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高效节水的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在大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三次产业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亟待改变。

——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经济弱而小,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5%左右,自我积累薄弱,内生动力不足,支撑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

——农民增收和财政增税压力大。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等新型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群众科技服务水平低,农产品流通销售网络和经合组织体系不健全,经济效益尚未凸现,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仍是制约我县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主要因素。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社会事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和改善,湖区扶贫开发任重道远,社会就业和民生保障任务繁重。

——体制机制尚需健全。经济发展的开放程度不高,区域合作的意识不强,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特别缺乏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创新人才。

综合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县发展机遇多于“十一五”,发展环境优于“十一五”,工作基础实于“十一五”,发展潜力好于“十一五”,这为全县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建全国节水模范县和防沙治沙示范县为目标,实施生态安全、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三大战略,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加快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红沙岗为次中心的县域经济增长极,培育壮大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四大产业,把民勤建设成为石羊河流域生态屏障区、全市经济转型先导区、绿色产业和清洁能源开发区、科教人文示范区,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跨越式发展。把跨越式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加大投资强度,做大经济总量,增强财政实力。

——坚持结构调整。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体系,以工业化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以城镇化引领城乡一体化。

——坚持和谐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科学处理保护与发展、转型与增长、节水与增收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改革创新。把科技教育和改革创新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发挥科教人文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的发展速度,绝大多数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高于全县“十一五”增速、高于全市“十二五”平均增速,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内部结构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力争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荒漠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1、经济增长目标:201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74亿元,年均增长18.1%;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8亿元,年均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达35亿元,年均增长32.4%;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1亿元,年均增长15.8%。工业增加值达26亿元,年均增长3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9亿元,年均增长4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50亿元,年均增长30.3%。大口径财政收入达5亿元,年均增长33.7%;一般预算收入达3亿元,年均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亿元,年均增长17.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47:2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9%,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等支柱产业初具规模。

2、生态治理目标:2015年,蔡旗断面下泄水量保持在2.5亿m3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0.89亿m3以内,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3.51亿m3以内,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3.96%,县域内荒漠化得到进一步遏制,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0.5%,主要污染排放控制在指标范围内。

3、基础建设目标:2015年,城镇道路、供排水、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半径为20公里左右的“大城区经济圈”框架雏形,城镇化率达30%以上。县域经济增长“次中心”红沙岗镇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实现“水、电、路、气、讯”“五通”,村庄实现绿化、硬化、美化目标,努力向社区化管理迈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水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加强完善“三横一纵”县域道路基础网络,提升外连内蒙、宁夏、青海,内通金昌、武威的道路等级等次,全县公路网密度达23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所有县道和50%的乡道达到三级以上标准,100%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油路。全面实现无电地区的通电,电力网络设施及供电质量进一步提高。

4、民生改善目标:2015年,全县高中教育普及率达95%以上,建成民勤教育城,基本形成城区多元化发展和农村“一乡一校一园”的教育办学格局。完成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任务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宽带网络入户率达6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年均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年均增长15.3%。城乡居民生活最低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县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湖区贫困面下降到20%以内。群众住房需求得到进一步保障。

四、区域布局

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区域格局。加快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红沙岗为次中心的县域经济增长极,形成等级结构合理、空间布局有序、设施完善配套的城镇体系。

——核心区: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和调整布局结构,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加快“沙漠绿洲生态型城市”建设。按照“一核四辐射”的模式向东辐射苏武、东坝,向西辐射三雷、大坝,向南辐射薛百,向北辐射大滩,建成半径20公里左右的“大城区经济圈”。以提高城市功能为主线,适度拉大城市框架,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力争经过“十二五”或更长时期的努力,使区域经济总量占到全县的65%以上,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

——次中心区:充分发挥红沙岗镇的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煤、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和风光电新型能源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和相关产业链,加快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力争把红沙岗镇建设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次中心”、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连接金昌、右旗、雅布赖区域的重要节点及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中心镇:按照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适度规模、注重实效、保护生态的原则,以昌宁、薛百、东坝、泉山、西渠、东湖镇等6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乡镇为重点,建设区域中心镇。坚持以产业为依托,逐步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农村经济文化中心。

五、重大战略工程

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围绕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精心谋划,积极争取,着力实施好改善生态、夯实基础、推进产业转型、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十大战略工程”。

专栏:“十大战略工程”

1、防沙治沙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绿洲面积比例由5.5%恢复到9%,稳定在1400平方公里,实现民勤绿洲的抢救性保护;农田林网覆盖率提高到15%,受灾损失率降到10%以内,沙漠化土地治理规模达到8万公顷,封育植被盖度达到25%以上。

2、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二期规划:争取实施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续建、灌区节水改造、红崖山水库清淤扩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

3、水资源保障和信息化管理工程:建立全县地下水信息化调度管理中心和17个分中心,建立1750个信息采集单元,配套信息监控设施,实现地下水自动监控及信息化管理。争取人畜饮水水源地保障和红沙岗镇水资源保障等项目。

4、生态公益性人口转移生态补偿工程:扩大民勤沿边沿沙生态公益性人口转移范围,对沿边沿沙9个乡(镇)、55个村、442个社、14033户、63011人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验。

5、红沙岗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立项建设420万吨洗煤厂、石墨精加工、30万吨铁精粉、600万吨矿井疏干水、煤矸石发电、40万吨页岩油提炼等煤化工项目。

6、新型清洁能源工程:重点建设中广核红沙岗二期49.5MW风电场、大唐新能源49.5MW风电场、兰电红沙岗49.5MW风电场、华电10MW光伏发电厂、红沙岗和西渠330KV变电站等项目,力争到2015年建成红沙岗120万千瓦风电场、青土湖60万千瓦风电场,全县光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0万千瓦以上。

7、城镇基础建设和功能提升工程:重点抓好县城集中供热、排水管网改造、民勤国际大厦和以供排水、供热、道路、垃圾及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小城镇基础建设,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

8、道路改造升级工程:争取立项实施青土坑至红沙岗、民南等通乡公路,谋划实施武威至民勤至阿拉善左旗高速公路、民勤至阿拉善右旗一级公路、红沙岗至白碱湖二级生态公路等项目,力争到2015年建成高等级骨干公路300公里,通乡公路125公里,升级改造县乡公路740公里,通村油路530公里,防沙治沙通达公路560公里,使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780公里。

9、新一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重点抓好农村“六小工程”,力争到2015年,新改建农宅1.5万户,建成沼气池1万口,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10、教育布局调整和民勤教育城建设工程:重点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职专校舍扩建、高中能力建设等教育基建项目,扩建民勤四中、新河中学,新建1所标准化寄宿制初中,1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和1所幼儿园,打造民勤教育城。



第三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按照创建全国节水模范县和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的要求,以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为目标,以“四区”(石羊河流域生态屏障区、全市经济转型先导区、绿色产业和清洁能源开发区、科教人文示范区)建设为支撑,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使生态治理向更宽广的领域拓展,全方位进行综合治理,保障生态安全,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经验、树立样板。到2015年,初步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基本框架和体制机制,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遏制,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动态平衡。

一、水资源保障体系

以创建全国节水模范县为目标,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编制和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二期规划,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加大工程后续运行和管理,巩固重点治理成果。加快水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规范完善水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平衡置换方式,严格控采地下水,大力推广各类节水技术、节水工艺和节水器具,努力把民勤建成国家级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和全国节水模范县。加实施外流域调水工程,增加外流域调水量,努力实现以水保生态、促发展的目标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争取把重点治理第二阶段为期十年的措施调整到前五年集中实施,完成石羊河重点治理昌宁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对现有末级渠道进行衬砌。实施好河道整治工程。依托重点项目的实施,实现规划的远期目标。

2、生态用水保障工程: 争取立项建设民调复线、景电二期续建工程,提高生态用水保障能力。积极采取清淤扩建等工程措施,改造提升红崖山水库调储能力。积极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授水区项目论证,及早谋划从根本上解决民勤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3、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建立全县地下水信息化调度管理中心和17个分中心,建立1750个信息采集单元,配套信息监控设施,实现地下水的自动监控及信息化管理。完善基层水管所(站)、用水者协会等组织机构,新建办公场所,配套完善办公设施等。

4、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林业技术和水利技术相结合、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力争利用3~5年的时间,实施红崖山水库、青土湖、南湖、外河、西大河、昌宁风沙区等小流域治理项目,完成南湖灌区节水改造田间配套工程面积3万亩,对湖区4.38万亩农田配水面积、1.92万亩荒地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达到防风固沙、减轻风蚀、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绿洲生态的目的。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

1、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指标控制体系,对用水总量指标逐级严格控制。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下管一级管理办法、水电共管、水票管理等措施,确保水权制度的有效落实。“十二五”时期全县各行业配水定额为:城镇生活150L/人·d,农村生活60L/人·d,牲畜用水按农村人口生活用水定额的2倍配置,工业万元产值配水定额86 m3/万元,基本生态配水定额220m3/亩。

2、建立高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严格落实取水许可制度。建立节水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节水治污产业开发。分级建立农区和城区节水基金,支持节水技术推广和节水工程建设,建立高效水资源利用体系。到2015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昌宁灌区达到0.6、环河灌区达到0.79、红崖山灌区达到0.61,其中地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地下水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7,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30%;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降到5%以内,所有新建、改扩建的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

3、加快建设水权交易市场。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建立健全各级水权交易平台、制定水权交易规则等制度为主要内容,遵循市场交易的基本准则,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循序推进,逐步完善,初步形成公平合理、平等有偿的水权水市场运行体系。

4、建立节水科技支撑体系。积极开展农业节水技术研究,建立和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支持工业企业节水改造,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节水器具,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改善城镇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污水处理率和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5、全面推广大田节水技术。大力普及膜下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工程技术和地膜覆盖、地膜免耕再利用、全膜垄作沟灌、标准小畦灌溉等农艺节水技术。到2015年,全县大田膜下滴灌面积达到25万亩,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到50万亩;推广各类作物全膜垄作沟灌面积达到20万亩;推广各类作物地膜免耕再利用节水技术面积达到20万亩,各类作物标准小畦灌溉技术面积达到40万亩。

二、荒漠化防治体系

按照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沙漠化防治思路,以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示范区为目标,以治沙和造林为重点,以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为依托,启动绿洲西线防沙治沙工程,认真探索防沙治沙的政策机制和技术模式,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科技措施,全民动员,加快建设老虎口、青土湖、龙王庙、井泉河区域等防沙治沙示范区,构建绿洲防风固沙大型综合防护林体系,到2015年,全县工程压沙15万亩,新增人工造林30.5万亩,实施封沙育林(草)50万亩,打造石羊河流域生态屏障区。

(一)林业和荒漠化治理工程

1、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尽快批复《规划》实施,按照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思路,对绿洲外围荒漠区实行封禁保护,实施封沙育林;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沿边沿沙关井压田过渡带强化治理,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绿洲边缘严重沙化区建设基干防护林带,绿洲内部配套农田林网,加快发展以葡萄、红枣、枸杞为主的经济林,稳步构建点线面结合、带片网配套,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防护体系。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县每年新增压沙面积3万亩,人工造林5万亩以上,封沙育林(草)10万亩以上。积极谋划编制《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远期规划》,力争“十二五”末启动实施。

2、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对生态脆弱的重点区域,采取人工巡护、封禁保护等措施,完成封沙育林草25万亩,逐步在绿洲外围形成稳固的绿洲防风阻沙带;运用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措施,以绿洲西线、北线风沙口治理为重点,集中连片营造防风固沙林6.5万亩,构建绿洲防风固沙带;以完善绿洲基干防护林带和内部农田林网为重点,营造农田防护林1万亩。

3、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对尚未纳入补偿范围的林地面积进行全面调查,补充界定国家公益林面积245.55万亩,争取将其纳入补偿范围予以补偿,使全县纳入国家补偿范围的国家公益林面积达到346万亩。

4、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争取将我县关井压田区的撂荒地、宜林荒山荒地列为国家退耕还林项目,纳入国家计划给予支持,防止土地二次沙化,增加植被盖度,提高生态治理成效,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关井压田保生态”的目标。

5、实施风沙口治理工程。积极开展省际合作,加强与内蒙古自治区对接,通过建立联合生态治理责任机制,由甘蒙两省对雅布赖山口—民勤县井泉河区域的风沙进行共同治理,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理流沙15.6万亩,从源头上治理沙患,集中打造民勤—右旗防沙治沙示范区。

6、西大河治理及营造防沙固沙林带。开挖疏浚西大河河道125公里,作为生态用水的主要保障工程,并在西大河沿线修建宽6米、长125公里的防沙治沙道路,打通西线风沙治理的通道。依托重点生态项目,在西线红崖山水库—尖沙窝—勤锋滩—老虎口—三角城—土山子一线,北线青土湖—正新沙窝一线,以及红沙岗、民西路等西大河沿线区域,营造一条长135公里,宽0.5公里的防沙阻沙林带,建成绿洲西线、北线防风固沙屏障。建设老虎口、龙王庙、青土湖等防沙治沙生态示范区,实施工程治沙15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22万亩。对绿洲内部防护效益较差的原有农田林网进行改造完善,没有配套农田林网的区域,新建农田林网。同时积极争取实施南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7、实施天然草原荒漠化治理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以退牧还草围栏区域为重点,在红沙岗镇草场土山子、半腰子井至徐家井一带建立无害化招鹰灭鼠示范区100万亩;在车头湖、头道湖、南湖等鼠密度偏高的区域,采用集中灭杀的方法进行化学防治150万亩;在小井子、红果子井、周家井和五里山一带建立虫害防治区域320万亩;在红沙岗、东湖、南湖三个牧业乡镇建立鼠虫害观测站,加强鼠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在重兴乡洪水河至黑山村、南湖乡白土井至汤家海子、东湖镇五托井至独青山一带实施飞播牧草50万亩。在草原围栏内补播改良种草250 万亩;在天然草原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的风沙口,建植人工灌木、灌草带20万亩,从根本上遏制天然草原沙化趋势。

8、通道绿化。对全县乡村道路统一规划,适地适树,提升标准,完成新植补植更新为主的通道绿化400公里。

(二)林业科技推广和林防体系建设。

加快引进和培育林木品种,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建成一批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区的高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林业教育和培训,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适用新技术。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格落实“四禁”政策规定。建立林业信息共享平台和林业电子政务系统,推动林业管理现代化。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监测预报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大杨树蛀干天牛、食心虫、梭梭大沙鼠等病虫鼠害防治力度,力争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健全处置森林火灾预案的应急机制,切实保证森林灾害的预防。

(三)生态经济产业体系。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基本思路,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以特色林果业和沙产业为重点,以林沙产品加工经营为突破口,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运行机制,实现林业产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以国有苗圃、林场、区站等为重点,通过新建和完善种苗示范基地、林木良种繁育中心、林木种子加工与贮藏中心和采种基地,建成种苗基地3000亩;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坚持防沙治沙与促农增收相统一,积极发展甘草、锁阳、梭梭嫁接肉苁蓉等沙产业,努力建设国家级沙产业发展示范区。

三、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政府引导、公益支持、项目依托、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农民自建”和“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研究制定我县生态补偿机制方案,争取国家对我县生态保护治理和经济发展给予补偿,帮助绿洲恢复生态和经济发展。要参照“正新模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扩大民勤沿边沿沙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范围,实现沙区人口的就地产业转移和劳动生态要素的功能置换。创造条件,率先对沿边沿沙9个乡(镇)、55个村、442个社、14033户、63011人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验,通过政府生态补偿资金的落实,由农民向生态工人过渡,实现 “群众收入公益化、退耕土地林草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

四、生态文化和科技支撑体系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公众中树立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文明生活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公众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制定实施生态文明道德和行为规范,大力倡导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清洁生产、文明办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以理性消费、邻里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强化公众参与警示教育,开展全民共建,赢得社会支持,扩大共识,争取社会力量支援民勤生态建设,特别要申请发达地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口支援,不断增强生态建设活力和发展后劲;在民勤建立劳动改造或劳动教养基地,使劳教人员通过参与生态建设,切实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

争取在民勤组建中国防沙治沙大学或职业技术学院,总结推广治沙经验,为全国防沙治沙树立样板,从技术、思路方面提高防沙治沙决策水平。积极培育一批防沙治沙科技人才,探索研究防沙治沙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式,为防沙治沙推广奠定基础。立项建设民勤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监测和研究分析生态治理成效,为防沙治沙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产业、生态草业、生态农业等重点工程建设的科研与攻关,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措施和技术路线。建立密度适宜、布局合理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态监测站网,逐步形成以地面站与“3S”技术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及工程实施效果监测与评价系统,适时对生态植被、土壤和水分进行监测,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和生态成效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五、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统筹区域、城乡土地利用,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优化配置各类土地资源,将县域土地划分为基本农田集中区、城镇发展区、一般农业发展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等四个土地利用功能区,统筹协调建设用地、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三者的关系。

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争取实施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工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确保到2015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83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6.12万公顷。

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因地制宜,将土地划分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建设用地基本思路,合理增加建设用地,至2015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55万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22.4公顷以内。

加强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退化土地防治,集中连片改良盐碱化土地,综合整治土壤环境,积极防治土地污染。到2015年林地面积保持6.72万公顷,牧草地32.98万公顷。积极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体制和机制,由龙头企业经营,用节水灌溉模式和科技设备武装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产加销一体化,实现土地利用、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六、环境污染防治体系

加大工业排污治理力度,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加强城镇污染防治,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县城和重点集镇垃圾无害化处理。重视饮水水源保护,确保饮水清洁安全。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有效治理矿区环境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提高环境监管能力,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四章  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一、工业

按照产业集群化、工业园区化、企业集团化、环保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扩大规模、优化升级为主线,以优化投资环境、突破制约瓶颈、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通过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改造提升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传统工业,加快推进以煤炭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培育以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主的清洁能源,着力构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能循环、可持续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做大做强煤炭、化工、农产品加工、新能源、冶金等支柱产业,建设全省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和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到2015年末,实现工业增加值26亿元,年均增长3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9亿元,年均增长42.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降低10.5%。

(一)产业布局

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形成以红沙岗、城东和西渠三大工业园区重点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规模等级,要素集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红沙岗工业集聚区  抢抓红沙岗工业集聚区列入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有利机遇,依托煤炭、风光资源优势,按照“四位一体”的产业布局,遵循“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洁净化原则,通过“煤、电、化”并举,“风、光、电”互补,“水、渣、气”兼收,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煤、煤电化、风光电、盐化工为主导,以非煤产业为补充,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把煤炭做大,能源做强,化工做深做精,形成高度关联的产业链和产业群。重点抓好一矿、二矿、青苔泉等矿建工程,促其尽快建成发挥效益。加强与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技术协作,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对矿产资源及伴生物、副产物进行深度开发,对废弃物回收利用,延伸工业产品链和工业废物链,构建生态工业链网,打造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民投资,争取上马清洁化工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力争将红沙岗工业集聚区融入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全市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园,强化红沙岗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次中心地位。

城东工业集聚区  以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有实力、成长性好的企业进入园区开发,着力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塑料制品加工、羊肉精分割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提升集聚区服务功能和发展层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特色绿色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企业群。

西渠工业集聚区  以瓜果蔬菜批发交易、棉花加工和盐湖综合开发为重点,加快集聚区道路、供水、供热、供电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全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盐化工集聚区。

谋划建设昌宁工业区,积极承接金昌产业转移。

(二)支柱产业

煤炭  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及后续加工步伐,着力抓好年产240万吨、150万吨原煤矿井建设和达产达标,建设420万吨洗煤厂、2万吨石墨精深加工、青苔泉原煤矿井、30万吨碳素厂、2×3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600万吨矿井疏干水利用等项目。同时对现有煤矿进行技术改造,推进小煤矿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煤炭及伴生矿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到2015年,原煤产量达500万吨以上。

煤化工  依托红沙岗镇丰富的煤炭资源,积极发展以煤炭资源加工转化为主的煤化工产业,重点建设年产20万吨二甲醚、40万吨页岩油提炼加工、30万吨合成氨及10万吨炸药生产线等项目。依托当地和外来煤炭资源,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煤化工产业。

盐化工  充分利用县内及周边丰富的盐硝资源,发展盐化工产业。建设年产5万吨硫酸钠、2万吨三骈咪唑、2万吨硫酸二甲酯、3万吨硫化碱、6000吨二甲基二硫、4万吨甲基硫、1万吨硫磺酰氯、20万吨离子膜烧碱生产线、60万吨硫基复合肥、15万吨环氧氯丙烷等项目,延伸产业链,研究开发溴元素提取、洗衣粉、钾肥等系列工业产品。

石油天然气  加大以红沙岗、青土湖为重点区域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抓好玉门石油红柳园坳陷煤层气勘探、小湖子次凹石油勘探、中石化潮水盆地金昌坳陷区石油物探等项目,力争在石油化工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加快县城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建设,到2015年,城区天然气用户达1.8万户,天然气年用量达710万立方米。

农畜产品加工  以提升和创新为突破口,以优质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生产基地、收购加工、产品开发、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依托威龙公司等龙头企业和民间资本,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抓好葡萄酿造罐装、红枣烘干分级包装、枸杞精深加工生产线、果蔬肉奶保鲜、羊肉精分割及精深加工、棉纺纱生产等农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甘草精深加工为主的沙生中药材加工业,积极培育以红枣、枸杞、瓜子等小食品为主的休闲食品加工业,提高品质、扩大总量,开发生产民勤品牌终端消费品。支持和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或联合,引进与推广现代生物技术、无菌加工、现代包装等的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将我县建成全省重要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建材制造  以空心砖、纤维板、铸管、农机具加工等为重点,着力抓好铝塑板生产线、温室大棚棉被及卷帘机生产线、10万方保温空心砖、25万平方米陶板烧结生产线、小型农机具制造等项目,积极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

酒类酿造  在现有酒类加工业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威龙葡萄酒业、腾格里公司等一批优势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创新品牌,稳定白酒的生产规模,扩大葡萄酒、保健酒的加工生产能力, 重点抓好威龙公司原料基地、10万吨葡萄榨汁厂等项目

食品加工  以提高资源加工水平和综合利用程度为主线,大力发展新型健康食品、天然保健食品、复合调味品等食品工业,着力抓好面粉加工、专用油生产、瓜果饮料开发、辣椒色素提炼和配合饲料等产品的开发建设,力争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量、无公害肉类及制品产量实现新突破。

加大县域内煤炭、盐硝、石墨、石油、煤层气以及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和红崖山灌区、红沙岗水文勘探力度,重点抓好60万吨/年铁精粉生产线、水泥熟料生产线、有机硅、钛铁矿选炼等项目,争取实施红沙岗水资源、土地开发利用、潮水盆地北缘煤炭资源、白碱湖-苏武山钾盐、唐家鄂博山石墨矿外围资源勘查东坝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油气资源开发、莱菔山磷矿资源普查和红崖山铁、铜、镍勘查等项目,为后续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新能源产业

风电  依托红沙岗、青土湖区域富集的风力资源,引进知名企业、有实力的大集团、大公司来民投资开发,争取建成红沙岗120万千瓦风电场、青土湖60万千瓦风电场、风能装备制造等项目。

光电  以红沙岗、青土湖区域为重点,重点抓好红沙岗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等建设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县光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0万千瓦以上,打造民勤新型能源基地。

生物质能  加快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推广户用沼气池建设,配套建设沼气发电项目,开展生物质燃料应用示范点建设,积极争取立项建设秸秆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能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秸秆气化、秸秆棒碳生产等项目,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变农村用能方式。

同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着力抓好红沙岗镇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立项建设煤电化循环利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及初加工、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建成以酿造、食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煤炭等重点行业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配置和废弃物的有效利用。

二、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养老、家政等就业吸纳能力强、市场需求量大的生活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  加快建设四大物流中心区,即以农副产品收购、贮藏、保鲜、加工、运输为一体的城东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区,以农资购销、配送、建材销售为主的县城农资配送中心区,以煤炭、矿产品、建材、农副产品运输为主的红沙岗镇货运中心区,以黄白蜜瓜、棉花、茴香等大宗农副产品购销为主的西渠物流中心区。加快发展运输物流业,积极扶持一批运输企业、批发商和流通大户,抓好南关汽车客运中心、红沙岗火车站物流中心、北关货运场建设,形成规模大、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大流通格局,把我县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性运输物流节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成立商贸物流联合体,实现“门到门”的一站式物流配送服务,形成服务企业、连接城乡、辐射全县、联动周边的现代物流网络。

商贸流通业  进一步优化县城商业网点布局,发展城东生态文化园商贸中心区,建设商贸步行街,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加快瓜菜、甘草、棉花等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配套气调库等设施建设。积极落实“农机直补”、“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乡镇农贸市场改造、建材市场建设、温室产品销售体系建设等工程,2015年新建或改造标准化农家店300家,基本实现日用消费品销售超市化、农资供应配送化、消费方式绿色化,基本形成县、乡、村、户四级消费市场体系。

旅游餐饮娱乐业  以绿洲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线,着力抓好以青土湖为中心的生态警示体验区、以苏武山为中心的苏武文化游览区、以红崖山水库为中心的治沙成果展示区、以勤锋滩等地为中心的沙漠生态游乐区、以瑞安堡为中心的乡土文化感受区等五大旅游功能区建设,改建县城沙漠公园,逐步配套完善旅游区服务设施,积极拓宽服务项目。同时统筹规划全县餐饮娱乐网点布局,发展大众化餐饮和消费娱乐,并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建设富有民勤特色的餐饮街、星级宾馆、度假村等,争取设立旅游业发展基金,扶持发展吃、住、购、玩一条龙式消费链条,力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健全,各项服务措施到位的全新旅游餐饮娱乐业新格局。

金融、保险业  加强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吸纳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创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主体多元化,服务产品多样化;积极推进网上银行、银行卡、POS机、ATM机的普及使用,拓宽金融交易和服务渠道。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切实解决我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等融资困难的问题。拓宽农村保险市场,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

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  加强房地产规划许可和监管,加大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和供给,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规模,实现住房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以社区便利服务为目标,积极推行现代物业管理,培育市民求助中心、居民家庭需求信息中心、社区服务资源调度中心、社区信息中介管理中心等新型服务机构。推动社区连锁超市生鲜化改造和标准化菜店建设,扶持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物业管理等便民服务业,吸纳更多失业人员再就业。

信息通讯业  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因特网、数字电视网等业务网建设,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城市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企业、医疗卫生、教育、旅游信息化建设进程,建设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加大信息化应用和普及力度,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建设信息安全认证、灾害备份及综合便民服务系统等。认真实施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发和利用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信息资源,建立城市数据共享中心,推进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施光纤到户和信息惠农入户工程,实现“村村通宽带、户户能上网、校校有网络、村村都有信息站”的目标,基本建成适应新时代的“数字民勤”。

 

第五章  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一、现代生态农业

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林果大县为方向,以生态、安全、优质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一)产业布局

按照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带动发展的日光温室区域布局和“东坝葡萄、西坝红枣、湖区枸杞”的特色林果区域布局,配套河水灌溉渠系,着力抓好棉花、葵花、茴香、瓜菜、辣椒、葡萄、红枣、药草等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以棉花等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35万亩,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瓜菜生产基地6万亩,以优质葡萄、红枣、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22万亩,建成养殖暖棚7万亩,全县农业年用水总量控制为2.46亿方,实现农业总产值31.6亿元。

(二)农业结构调整

以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为重点,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全面实施“2311计划”(户均2座棚、3亩特色林果,人均1亩高效节水大田,实现人均收入1万元),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作物、大幅度压减低效益作物、大幅度提升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设施瓜菜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大幅度提升现代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力争到2015年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努力形成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高效节水型农业结构体系。

1、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瓜菜产业。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进一步调整完善建设资金和设施配套阶梯式扶持政策,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县累计发展日光温室达6万亩。严格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配套完善水、电、路及缓冲间、预热池、防寒沟、卷帘机和滴灌等设施设备,进一步规范棚间区种植,推动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种苗市场管理,建设标准化日光温室育苗中心,积极开展新、优、特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快培育特色主导产品,推动设施农业高效益经营,力争到2015年实现瓜菜业总产值达5.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6.2%。

2、大力发展以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业。按照“以酿造葡萄为主,示范发展红枣和枸杞”的产业定位以及“分户建园区、集中建基地”的发展模式,规模连片,板块推进,力争建成一批成千亩、上万亩的葡萄园、红枣园、枸杞园,沿民武、民湖公路建成民勤葡萄长廊。加大现有果园改造升级力度,稳步扩大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模,到2015年,全县累计发展酿造葡萄10万亩,红枣10万亩,枸杞2万亩,特色林果业实现产值10.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2.3%。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完善苗木繁育和供应体系。建立引种圃、采穗圃、繁育圃和病虫害检测圃,优化品种结构,探索栽植模式。积极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甘草标准化栽培等沙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国营农林场和龙头企业林果业基地建设纳入区域整体布局,统一规划,共同发展,力争把民勤建成全国品质一流的酿造葡萄基地和优质红枣、枸杞的重要产区。

3、大力发展以暖棚养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按照构建“六大体系”,推进“五良配套”的思路,以全省肉羊强县建设为重点,坚持小区建设与整村推进相结合,提高农户建棚率和暖棚进畜率,着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抓好畜禽良种引进繁育、现代养殖场、标准化养殖小区、饲草料基地、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加工利用等项目建设。加大良种引进和培育力度,建立外引良种、内繁扩群、杂交改良的品改体系。大力推广秸秆加工利用技术,加强饲草料加工机械配置,加快青贮窑、氨化池建设,增加秸秆青贮、氨化总量,提高载畜能力。进一步完善以县乡村防疫力量为骨干、小区大户防疫员为补充的防疫网络体系,提高疫病应急防控能力,确保畜牧业健康安全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县累计建成养殖暖棚7万亩,实现畜牧业总产值7.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

4、稳定发展以高效节水大田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按照“保特、压耗”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发挥比较优势,普及节水技术,提高单产水平,逐步形成棉花、辣椒、食葵、洋葱、茴香、瓜类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区块,充分挖掘种植业内部节水增收潜力,全县高效节水大田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到2015年,高效节水大田农作物实现产值达8.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5%。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培育龙头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特别是与林果加工企业的项目对接,着力抓好年产10万吨葡萄榨汁厂、红枣精深加工生产线、枸杞加工及中小型清洗、烘干、分级等产后处理生产线等项目。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思路,通过争取以奖代补资金、贷款贴息项目等措施,培育壮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与特色主导产业相适应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促使特色农产品加工增值。

2、完善市场体系。增加地方粮食储备,构建县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农产品集散市场、林果产品交易市场、蔬菜保鲜和冷链贮藏等专业市场的建设步伐,规范和培育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大力推行“订单种植”和“合同收购”,逐步完善流通体系和销售网络,保障农畜产品顺畅销售,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3、实施品牌战略。按照生态、安全、优质的定位,积极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注册和保护力度,在农产品的分等定级、精细包装上下功夫,着力培育民勤绿洲瓜菜、果品和肉羊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4、加强培训服务。充分发挥“三所、三校”及专家团队的作用,建立首席专家制度,争取实施“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等,通过脱产进修、引进招聘、岗位培训等多种方式培育本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科技助理员、科技直通车、农民技术员等服务模式,认真办好农村信息网、科技服务苑、农技服务热线、手机短信平台和《新农村资讯》,积极为农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二、新农村建设

结合全省新一轮新农村试点县建设,按照“六突破一加强”(在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素质转型、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文明程度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的总体思路和“4+X”(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格落实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水权制度等4项,各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必须选择;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金融创新、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支持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农村信息化建设、城乡一体化改革、农业对外开放等作为“X”,各试点乡镇和试点村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多项进行试点)制度创新模式,试点探索不同基础、不同条件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按照村庄建设连片规划、基础设施连片建设、主导产业连片开发,公共机构跨村设置、社会服务跨村配置、合作组织跨村组建“三连三跨”的构想,探索实行大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依托项目建设,着力抓好灌区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风沙盐碱地改良、“沃土工程”以及农网改造等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切实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小城镇和村庄绿化,对6个中心小城镇和12个乡,绿化乡镇道路,营造外围防护林带,建设“生态示范村”, 使居民区林木覆盖度达到35%以上,乡村道路绿化及农田林网绿化率达到80%以上。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水、电、路、气、房”为主,加大农村住宅建设和危房改造力度,新改建农宅达1.5万户。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发展“一池三改”农村沼气建设,建成沼气池1万口。加强农村路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建设客运站18个,到2015年全县100%的行政村通油路。

提高农民素质。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民办公助等形式,加强对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等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每年培训农民达12万人(次),至2015年,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以上,农村适用人才达到10%以上。

整治村容村貌。深入开展以“三清四改”(清柴堆、清粪堆、清土堆,改水、改厕、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实施农村清洁、村庄风光互补路灯架设等项目,切实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2015年,全县80%以上的农户达到清洁卫生农户的标准,50%的农户配套卫生厕所和洗浴设施,实现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的目标。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投入,统筹农村教育、卫生、文体事业全面发展。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咨询服务、人才培训、农产品质量监管、畜牧防疫、林木管护、金融信贷等公共服务体系。引导鼓励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以充分利用和配套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大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农村制度建设与创新。大力推进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经营权流转、林权制度改革、民主管理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城乡一体化改革等为重点的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革户籍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调整完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政策,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动力和制度保障。

三、扶贫开发

抢抓中央扶贫开发“特殊类型贫困区域”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设立两大沙漠沿线青土湖边缘生态扶贫连片开发示范区,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坚持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有机结合,抓好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探索基本生活靠最低保障,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新机制,走好“高效节水、生态移民、退耕封育、劳务输转、城镇带动、产业富民”六条路子,着力培育棉花、茴香、蜜瓜、草畜、药草五大支柱产业链,力争使湖区群众“有一项特色产业、有一条增收路子、有一门致富技术、有一个发展基础”,建成全县生态治理、高效节水农业和扶贫开发的示范区,到2015年,湖区群众贫困面下降到20%以内,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第六章  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适应区域化、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以改善薄弱环节为重点,加强交通、电力、供排水等市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

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区域格局。加快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红沙岗为次中心以及中心小城镇和乡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增长极,形成梯级结构合理、空间布局有序、设施完善配套的城镇体系。

县城建设  “沙漠绿洲生态型城市”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做好城镇及村庄详细性控制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给排水主管网改造规划,适度拉大城市框架和体量,有序拓展发展空间,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47平方公里,新增城区面积1.97平方公里,县城居住人口达8万人。以提升城市功能为重点,强化供排水、供热和环卫三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县城集中供热工程、供排水管网改造、主次支干路及居民巷道硬化、县城天然气利用、防护林带及“三化”工程等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县城道路硬化率达66%以上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排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联片供热率达到8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以旧城区改造为重点,融入生态和现代要素,着力抓好民勤国际大厦、县城南门、北门、西门改造提升等重点项目,加快绿地及景观建设,改善县城人居环境,提升城品位。以统筹城乡一体化为重点,抓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城区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积极吸纳农民向县城二、三产业转移,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30%以上。

红沙岗镇建设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抓紧编制红沙岗镇区建设性详细规划和移民新村规划,加快镇区绿化、供水、供热、道路、客货运输站、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商贸开发区等项目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增强城镇服务工业化建设的功能。积极实施红沙岗镇工业移民战略,加快移民新村、住宅楼、居民健身广场及劳动力再就业市场、综合商服楼、商业带开发等建设工程,出台移民优惠政策,力争2015年,红沙岗小城镇达1.5万人的规模,在推进矿区开发提速增效上上水平,在镇区功能建设上集聚人气。同时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把红沙岗的发展积极融入金武一体化发展经济圈,实现空间和产业的有序融合,达到优势互补、组团发展的目的,努力打造成为河西新型工业化中心城镇。

小城镇建设  按照“一圆三模式”村镇规划要求,抓紧完成全县小城镇详细性建设规划。坚持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适度规模、注重实效、保护生态的原则,以昌宁、薛百、东坝、泉山、西渠、东湖镇等6个中心小城镇为重点,加快集镇道路硬化、供水、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路灯架设、园林绿化、文化活动中心、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空间上“低、小、散”的格局,增强公共服务功能;营造镇区道路绿化和外围防护林带,切实优化城镇人居环境;加强城镇化经营,强化产业开发,引导人口适度向镇区转移和收缩,发挥人口集聚效应,力争5年内使中心城镇的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逐步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农村经济文化中心。

二、交通网络建设

抢抓金武一体化建设等有利机遇,突出道路优化升级和完善公路网络结构,以提高技术标准、通行能力、通达深度、运行效率为目标,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基本形成连接县、乡、村的公路标准化网络。

铁路  完成红沙岗至金昌火车站铁道专用线98.8公里的建设任务,建成红沙岗火车站和货运场,年运输能力达到600万吨,争取立项建设金阿铁道专用线二期工程,打通矿产资源运输通道。

公路  围绕“三横一纵”公路框架,构建以外连内蒙、宁夏、青海,内达金昌、武威,贯乡通村的公路基础网络为目标,谋划争取项目,在区域发展路、升等改造路、生态治理路、通乡通村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取实施民勤-南湖-省道308线通乡公路、武威-民勤-巴彦浩特生态高速公路、红崖山-青土湖防沙治沙道路、民勤-红沙岗-阿右旗一级公路、金昌机场-红沙岗-白碱湖生态二级公路,加快通村油路和防沙治沙道路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高等级骨干公路300公里、通乡公路125公里、升级改造县乡公路740公里、通村油路530公里、防沙治沙通达公路560公里、联网路和断头路800公里,使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780公里, 公路网密度达到23公里/百平方公里,所有县道和50%的乡道达到三级以上标准,100%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油路,基本完成县道和乡道的危旧桥梁加固维修改造,基本解决乡镇和村道有路无桥的问题。

运输  建成客运中心一个,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市及乡镇的道路运输服务网络。依托昌宁、西渠、收成、泉山、东坝、大滩等乡镇,建成以乡镇为依托的农村公交换乘站,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

三、电力建设

以降低电能损耗为目标,以提高供电质量为核心,调整完善电网布局。2015年全县供电量达35800万千瓦时,最大负荷达100700千瓦,切实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电力保障。一是启动实施高压直流外送工程和红沙岗、西渠330KV变电站工程建设,为新型清洁能源发展创造条件。二是35KV电网建设与改造。重点抓好110KV红柳园至石墨矿送变电线路改造,35KV城东、昌宁等10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升级改造及无功投切装置改造,南湖等6个送变电工程,新昌等6个二回送电线路工程,新建或改建线路328公里,改造变电站8个,容量达50400千伏安。三是中低压电网新建或改造工程。重点抓好新建变电站、10KV及以下工程新建和改造工程。建设10KV线路130公里,配变420台,0.4 KV及以下线路140公里。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实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日光温室及养殖暖棚通电工程、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等项目,解决无电地区用电问题。五是实施农网专用通信网一期和扩建工程。建立电力应急预警机制,切实提高供电质量。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

促进金武一体化发展  发挥毗邻金昌的地理优势,借助金昌市和金川公司工业优势,率先在基础设施、生态安全、特色优势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发展。加快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区域组团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强与金川公司和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技术协作,争取将红沙岗工业集聚区纳入金昌国家级技术开发区,形成“一区多园”融合发展的格局。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共同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转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一卡通”,积极融入金武一体化发展经济圈。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着力改善城乡交通条件,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健全完善小城镇和村镇规划体系,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调整完善户籍以及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统一开放的社保体系和工农平等的福利待遇,加快城乡一体化。

 

第七章  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教育、医药、文体、广电、就业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社会保障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全面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扶持再就业优惠政策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政策,开发就业岗位,统筹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帮助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再就业。立项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和企业就业,做好军转干部及退伍军人的就业安置工作。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基本建成劳动保障网络管理系统。争取实施“雨露计划”、“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加强农民科技和就业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就业率,“十二五”期间新增就业10000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善劳动保障执法体系,开展执法检查,确保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办案准确率、按时结案率达100%,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着力改善民生。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认真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探索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50%。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残疾人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争取实施敬老院、康复托老中心等项目。争取建设县避难广场和救灾物资储备库,提高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和水平。

二、教育事业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保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在99%以上。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职普比例大体相等,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以上,凸现民勤教育品牌。

优化结构布局。以满足人民群众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为着眼点,将农村高中、初中全部撤并到城区,形成2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中专并存的高中阶段教育布局,初中学生全部进城读书,城区4所初中均衡发展的初中教育格局;将乡镇原初中改办为完全小学,原完全小学改办为中心幼儿园,形成一乡镇“一校一园的农村教育办学格局。在县城东、西各建设集示范性、现代化于一体的教育东区和西区,东区以民勤一中、民勤六中、新河中学、东关小学、北街小学、新民小学、本区域幼儿园和民勤职专为主,西区以民勤四中、民勤五中、西关小学、本区域幼儿园和规划新建的l所初中、l所小学为主,将民勤县城打造成省内外闻名的教育城。

保障体系建设。精心组织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职专校舍扩建、高中能力建设项目、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科技图书馆等教育基建项目,扩建民勤四中、新河中学,新建1所标准化寄宿制初中,1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和1所幼儿园,扩大民勤职专教学规模。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强教师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探索实行农村寄宿制学生校车接送制度,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高中、初中、小学之间的校际联系,形成互助合作、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引领全县教育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努力把民勤建设成省市教育示范区,争创全国教育名县。

三、卫生事业

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工作。一是巩固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全县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保持在96%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保持在90%以上。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实际报销比例,推行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不断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不断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完善科学统一的“金保工程”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结算同步、监管统一的“一站式”服务。二是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实现基本药物“三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切实健全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三是健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区域卫生规划,统筹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急救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完成县医院标准化建设和县医院中医科、中医院门诊及中药制剂加工生产综合大楼、卫生监督所建设等项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加强中心卫生院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加快医疗废物处理等辅助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和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落实村医补助政策。到2015年,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床位总数达到826张,平均每千人占有床位2.7张;县乡两级卫生技术人员总数达到1170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名。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统一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增加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改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监管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五是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和补偿机制,稳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工作。

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抓好食品监督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健食品、化妆品和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深化“两网”建设,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四、科技创新

以科技推广为重点,积极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加快河西民勤段星火产业带科技发展支撑体系建设。围绕工业、特色林果业、设施农业等产业发展,积极抓好煤化工精深加工、经济林果优良品种引进及繁种、优质瓜菜保鲜贮运及深加工、万吨甘草加工技术开发、防沙治沙新技术研究示范等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争取实施农产品认证、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甘草产业化开发、万亩梭梭嫁接肉苁蓉示范推广、农民培训基地建设等科技示范项目,建成一批科技产业化生产基地。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工程,每年开展现代农业高效实用技术培训12万人次。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特别要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县建设县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6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户,力争到2015年全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五、文化、体育事业

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加快县城多功能影剧院、“三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完成《中国共产党民勤历史》和《民勤县志》的编纂出版发行工作。鼓励骨干企业加大文化产业投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命名一批特色文化乡镇,集中开辟娱乐业市场,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保护,加大民俗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抓好国保单位瑞安堡整体维修、汉明长城维修及圣容寺国保单位审批等项目;积极争取民俗文化产品开发、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开发建设等项目的立项建设,深入挖掘“苏武文化”、“沙井文化”等文化内涵,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影响力较大的精品力作,推动民勤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为重点,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施千乡农民健身工程,加快竞技体育发展,积极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

六、广播电视事业

以提高广播电视有效覆盖为重点,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和产业化进程,着力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推进有线电视接入网络双向改造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有线电视网络业支撑系统,使有线电视网络成为集公共传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平台。到2015年底,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

七、人口和计划生育

以强化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为重点,以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加强县乡村三级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争取建设13个规范化服务所, 扩建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站。完善和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独生子女、二女结扎户等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加快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努力巩固和提高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成果,到2015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八、档案、气象、地震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建设县级综合档案馆大楼,配套设施设备,建成民勤“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目标。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提高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一流台站建设和乡镇气象工作站建设,努力提高气象监测、预测和服务能力,大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做好气象为“三农”服务,为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

科学编制防震减灾应急规划,加大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做好地震监视防御、震情跟踪、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地震应急准备、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等工作。

九、基层政权建设

认真落实村级干部报酬提标和增加村级办公经费等政策,加快建设空白乡镇邮政所、村委会、社区办公场所、环保业务用房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基层办公条件和服务能力。着力抓好公安局、司法局、连古城林业公安分局业务技术用房和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公检法司的办公条件。完善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做好信访工作,提高社会安全和稳控能力。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加快项目建设,增强跨越式发展的支撑能力

坚持以发展凝聚人心,以项目衡量政绩,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理念,充分发挥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断创新项目工作机制体制,建立健全项目科学的决策、争取、建设、监管机制。立足县情,围绕已列入国家、省上规划的重点项目,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等政策机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力抓好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实施,积极争取国家、省上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智力并重,采取组团招商、以商招商和网络招商等形式,瞄准国内知名企业和大集团,加快在煤电化工、新能源、特色林果业等领域的合作开发,加速壮大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各类投融资主体,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合作,争取银行信贷融资对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民生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充分挖掘民间投资潜力,激活民间资本投向治沙造林、农畜产品加工、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借助“天下有民勤人”的优势,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民勤“生态县情”、“教育名片”效应,积极争取在生态、教育等各方面得到国内外有志之士的援助,聚天下之力,促民勤发展。

二、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增强跨越式发展的智力支持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树立人才为先的观念。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抓住国家加大引智项目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出台有利于吸引、使用人才的政策,加大对工业、新型能源、设施农业、沙产业开发、生态治理、科技创新等行业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落实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政策,广泛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到我县工作。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企业、走向农村和基层。实施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科技助理员行动”、“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等人才工程,加强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培育农民种植能手和市场营销能手,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科技人才在企业的集聚,激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使人才资源成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跨越式发展的活力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改进管理方式,采取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广泛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建立政府科学民主高效的决策管理机制。创新资本运作方式,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土地、基础设施等各类产权、矿产、林权、社会公共资源开发权进入市场交易,引导民营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向我县流动。做好土地储备经营,盘活存量资产,积极扩大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解决发展资金制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企业投资监管体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地表水灌溉制度,规范农民经济组织和农民用水者协会。探索建立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和矿产资源、社会保障深化区域合作政策措施,综合推进就业、收入分配、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

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强规划实施的宣传力度,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调动群众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经济转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用思想的大解放,推进规划重点任务的落实。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谋发展、抓发展上。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作用,不断完善各种监督机制,推进政务、党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经济快速发展,干部健康成长。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加强统战工作,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持。统筹气象、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共建、国防教育、人防、消防、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五、加强规划组织落实,提供跨越式发展的有效保障

“十二五”规划是全县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任务和目标,是县直各部门和乡镇政府的重要职责。各乡镇、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积极主动做好各类规划与省、市总体规划纲要的衔接工作,抓好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县实绩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把本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分年度列入实绩考核内容,把各项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到各乡镇、部门。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及时总结推广规划实施的好经验、好做法。要接受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对实施情况适时进行中期评估,并将评估报告和有关建议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增强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科学性,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